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紓困機制需兼顧時效與防弊

◎ 沈高毅

截至六月底,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數據統計,美國確診新冠肺炎的人數已超過兩百五十萬人。伴隨全球各地封城、停工措施,以及某些供應鏈的週轉失靈,全美從企業到個人,都處在高度緊繃的壓力下,擔心破產或失業。

為挽救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美國政府通過高達二.六兆美金的經濟紓困救援方案。其中,針對相對缺乏財務資源的中小企業,美國小型商業署(SBA)提出「薪資保護貸款項目(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簡稱PPP)」,總金額約為六千七百億美元,希望在險峻的商業環境中,讓美國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維持員工薪資的給付。

在缺乏前例下,負責PPP方案的機構需要承擔巨大壓力,與時間競賽,努力降低失業率與社會動盪。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自PPP啟動以來,過去三個月已給付四百七十多萬家企業的可豁免貸款。PPP貸款主要目的在確保企業能支付員工薪資,避免企業因財務困境而裁員,同時要求貸款金額中至少七十五%需用於支付薪資,方可適用豁免條件。

然而,近期美國官方的一份報告(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Report)指出,從規劃到執行面,PPP都存在巨大的道德風險。從規劃面來看,來自不同經費來源的紓困計畫,可能導致潛在的矛盾。例如失業保險方案提供被解雇者保險金給付,PPP卻鼓勵企業重新雇用員工以滿足豁免貸款的條件。部分不適任的員工,可能被解雇後領取失業保險金,但因PPP的貸款條件,導致企業重新雇用這些員工。

在執行面,則因媒體與政治力的催促,政府直接授權銀行,讓申請者自行提供佐證,據以決定是否符合PPP的資格。前述報告也提及這樣的執行方式雖較符合市場期待,卻可能造成詐騙、溢領的道德風險。

綜合以上對美國紓困問題的討論,本文提出兩個建議,希望台灣能夠借鏡。首先,政府各部會的紓困方案需通盤規劃,並提供跨部會可以追蹤、共同稽核的資料,避免類似美國失業保險的重複補助問題。在執行面,台灣因疫情相對控制得宜,應可設計具有第三方介入稽核或連帶擔保的審查機制,避免浪費納稅人稅金。這樣的設計理念,或許無法立即滿足中小企業需求,但若加入這些考量,可避免在規劃紓困方案時,因時間壓力而浪費資源或誘發道德風險。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財金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