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邁向三權分立已看到曙光?

中國國民黨立委在端午連假最後一天,突襲佔領立法院議場,揚言要長期抗爭,但不到一天就被「清場」。國民黨的行動,除了表達拒絕臨時會,主要針對監察委員提名,要為人民「擋下最綠、最爛、最酬庸的名單」,並以「反對酬庸、撤換陳菊、德不配位」為由,要求當局撤銷對陳菊的院長提名。

佔領並夜宿國會議場的事件,曾見諸六年前的太陽花學運,不僅全民關注,也令國際矚目。國民黨這次祭出同一手段,除了劍指陳菊外,兼以凸顯監委的提名不當。監察院的問題,牽動憲政體制與現實政治,國民黨的大動作自有其用意,但相較於太陽花學子義正辭嚴與行動的正當性,顯有落差,其目標與手段因此難以相提並論。

事件既因監委提名而起,檢驗朝野在國會的爭鬥,也應由此切入。監察院是五權憲法的特色,有意仿效中國古代御史、諫官角色,原設計有其一定的地位和功能,但政治現實演變至今,監院地位貶落,人事同意權尤成行使同意權的立院朝野政黨角力爭端。陳水扁總統任內,還曾因「朝小野大」,監委人事案未能過關而創下監院開天窗三年半的紀錄,這就進一步坐實監院其實可有可無、甚至可以廢除的一般民意;監院經此演變,充其量也只是憲政雞肋。

同時,監委的提名人選及過程,顯然也常未彰顯監院應有的獨立超然,進一步貶低其地位。本質上,監委既由主政者提名,人選很難超脫政黨利益考量;在民主台灣,政黨爭鬥尤常使提名受黨派利益或意識形態所左右,「用自己人」、酬庸或人選不當,最足以侵蝕監委所需的公正、包容與專業。古代御史都難跳脫君主的奴僕角色,今日監委能轉型為忠實人民公僕者,也鳳毛麟角。

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昔日在野時,大聲主張廢除監院。不過,掌有政權之後,口號不變,實際作法卻變調。從二○一六年補提十一名監委到這次全盤提名,都強調在修憲之前,仍須「依憲」行事,以免監院空轉。為了因應「初一十五月亮不一樣」的批評,還祭出監院轉型「人權委員會」及籌組修憲相關平台等新口號。

公眾對監委人選的要求遠比一般政治人物高,被提名者遭到各方質疑在所難免。從而,當局對監委人事案固可一切照立院程序走,公事公辦,以國會多數強勢過關;但與在野黨溝通說服、向公眾說明以昭公信,實較符合完全執政者應有的謙卑大度。就此而言,這次監委人事案的溝通說明顯有不足,且公眾的質疑不因藍委的行動突兀而消減。

在立院衝突的激情和混亂之中,公眾其實也看到一線希望。就在上週,由立法院長游錫堃主持的朝野協商中,對臨時會沒有共識,但四個黨團都公開主張要修憲廢除考監兩院。游錫堃因而在事後說:「邁向權責相符的三權分立,已經看到曙光了!」出席的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進一步具體主張,由立院就此做成決議,雖無拘束力,至少有宣示效果;且下會期召開修憲委員會,把廢除考監兩院排入修憲案議程。不論各黨政治盤算如何,這的確是值得促其實現的台灣國家正常化重大目標。

重要的是,台灣民主一路走來,人民逐漸看清政黨及政治人物的種種,不僅要耳聽其言,還要眼觀其行,並把握「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絕對腐化」的政治鐵律,不鬆懈對政治人物及政黨的監督。政治理想不是光喊口號或喊久了就自動成真,邁向三權分立的目標尤其如此,甚至因牽扯政治龐然現實利益而阻力更大,所需歷程更為艱辛。

同樣是政治現實,去年秋天的民調顯示,台灣政治人物重視個人利益遠甚於國家利益,多數民眾看穿這一點。從而,在廢除考監兩院等修憲議題中,政客和政黨都須警戒言行不一所可能導致的民意反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