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美中貿易之爭點燃戰火,喧擾近兩年,終於在今年一月中簽署第一階段協議,暫時止息彼此之間的紛爭。原本全球可望獲得休養生息,孰料去年底出現的武漢肺炎因為中國隱匿疫情,快速向全球蔓延,已造成超過一千萬人感染、五十萬人死亡,且疫情並未有緩解的跡象。武漢肺炎可說是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之後最嚴重的傳染病,帶給人類毀滅性的浩劫。
現今全球的「黑天鵝」,包含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武漢肺炎,以及地緣政治一觸即發的衝突,乃是一種複合式的災難;而疫情的難以抑止,則是風險的催化劑。武漢肺炎威脅人類的生存,固不待言,對於經濟與全球化更是造成難以彌補的破壞。在人類的生命健康方面,恐怕只有疫苗的成功研發,始可徹底解決此次危機,這也是當前各國努力的目標。至於在經濟上,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反應,似乎有了脫鉤的跡象。一方面,全球實體經濟遭到重創,供應鏈在斷鏈危機下,建立本土供應鏈,降低對於外國的依賴,已成為各國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全球化的進程明顯出現倒退的軌跡。另一方面,金融市場卻走出完全不同的路徑,疫情早期的美股熔斷、大宗商品重挫,反映了投資人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仿如世界末日即將降臨;旋即在各國挹注資金及強力紓困下,金融市場迅速反彈,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甚至飆上萬點,創下歷史新高。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潘的「非理性繁榮」一詞,不僅適用於金融風暴前的美國股市,用來形容疫情蔓延下的全球金融市場仍然無比貼切。令人憂心的是,奠基於投資人過度樂觀心理的金融市場的「非理性繁榮」,是否會被疫情再起的高峰所沖毀,並且波及已然脆弱無比的實體經濟?
對台灣而言,疫情防控績效良好,使得實體經濟的修復相當快速,除了製造業生產與出口維持成長動能外,受創最嚴重的服務業,餐飲與國內旅遊已出現報復性消費狂潮,此次端午連假各地景點的人潮與高速公路的塞車,充分反映台灣經濟已迅速走出疫情的陰影。諷刺的是,台灣防疫的成功,雖然可以讓民眾較為寬心地進行經濟的解封,回復正常生活步調,但全球疫情的惡化,卻使台灣外部充滿病毒的威脅。因此,如何做好邊境管制,才是台灣當務之急,而不是急於開放邊境,與外部世界進行商務、觀光的交流。試想,在全球疫情方興未艾之際,台灣與各國的感染風險其實是不對等的,即便外國的邊境開放名單有台灣在內,我國真的可以放心讓外國民眾入境?而國人真的敢去外國旅遊?所以,只有做好邊境管理,例如學習日本對所有入境旅客進行檢疫,恐怕才像是戴上「防護罩」,可以沒有顧慮地與全球恢復交往,並且保障台灣經濟的成長。
疫情的另一重大危機在於地緣政治衝突,它的主軸是美中矛盾對立日益激化,並未因疫情而有所轉移、淡化。對抗中國、確保美國利益,已是美國的主流民意,不管任何政黨或人物執政,都不敢背離此一潮流。而中國的抗美情緒同樣高漲,無論在新疆、香港、南海、台海、東海與中印邊界,均採取強勢作為,擺明與周邊國家、西方世界對立。中國正處於中共建政以來專制獨裁與民族主義的高潮,習近平對內「稱帝」、對外「稱霸」,與自由世界的對撞危機正快速提高。在此情況下,台灣的防疫成效與民主自由,成為中共專制野蠻的對照組,若是中共無力直接挑戰美國,很可能會在台海製造衝突,拿台灣出氣,國人不能不防。
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的舊有矛盾並未化解;人類生死存亡的苦難當前,仍然不能讓世人團結對抗病毒。反而,在政治人物的操弄下,危機正在擴大。而兩大危機,美中貿易戰與地緣政治衝突可說與台灣的發展、安全息息相關,國人不能因為疫情防治得宜,便自我感覺良好,以為享受太平是天經地義的事。此刻的中共政權像是一頭受傷的猛獸,台灣可能淪為它洩恨的獵物,國人只有清楚認知當前的危機所在,才能做好國安的超前部署,避免受到中國的荼毒與傷害,在嚴苛的考驗下更加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