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高雄青年談罷韓之後

市民對話 落實市政監督

◎ 蘇俊瑜

高雄市長韓國瑜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罷免的直轄市市長,高雄市民以高達九十三萬的同意票數,給韓國瑜近兩年的施政表現打上了不及格的成績。同時,高雄市民也透過集體的意志為這座城市寫下了輝煌而光榮的一頁,但與此同時,市民仍沉浸在光復高雄的歡騰時,我卻不免對接下來的補選有些隱憂。

的確,罷韓成功是我國民主史上的一大進展,畢竟在過去尚未修法時,罷免案總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而本次高雄市民也確實透過行動去證明了政治人物不該選上後就恣意妄為、信口開河,而是必須時刻謙卑,並留意市民社會的脈動。

但在狂歡過後,我們仍必須面對一件事:「我們依然是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市民」,修補世代間的裂痕迫在眉睫。許崑源議長逝世的消息讓我們感到遺憾,撇除流言蜚語的臆測,這也點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年輕族群與中老年族群間在意識形態、價值觀與政治判斷的鴻溝仍是巨大的。無論在市長抑或是罷免選舉中,對於社群造成的分裂都是顯著的;也正是因為許多人無法脫離自身的同溫層,因此在開票後看見許多人崩潰痛哭。

究其根本,其實就是我們每次的選舉操作方式仍然停留在「製造對立」的層次,彷彿沒有支持特定候選人就是「反民主」、「支持獨裁」或是「不愛國/城市」。我能理解使用簡易的口號是最能讓人產生印象的方式,但在口號的呼喊背後,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我們對於民主價值的想像是否只停留在投票層次」?當選舉的激情退去後,對不同政黨候選人實質的政策內涵,我們又曾幾何時有所討論?又怎能對於政見做出扎實的檢驗?

筆者所擔心的,正是政黨將選舉化約成「意識形態」與「道德口號」的對立,若是不能針對市民的民主質量做出進一步的培力,去強化在判斷候選人質量間的差異能力,市民們終究在幾年後會再次落入「換人做看看」或是「藍綠一樣爛」之流的二元對立邏輯,而無法真正對於候選人有更強的監督與批判,催生了下一個「韓國瑜」。

而我想,在下次選舉到來之前,我們所要學習的,不只是與不同意見對話的勇氣,更要深化對於公共領域的視野,而這將是我們這一代高雄市民的未竟之業。

(作者就讀中山大學社會系,高雄市民)

百年願景 先解三大困境

◎ 林子堯

前高雄市長韓國瑜遭史上首次罷免直轄市長成功後,高雄市代理市長也已走馬上任。高雄市民在二年內經歷了三場與這座城市高度相關的選舉,民心到底在乎的是什麼?遠居中北部的返鄉投票青年又是懷著什麼心情?要如何不誤讀市民的心聲,這比市長的去留更值得社會省思。

對這場罷免投票誤讀最深的,當屬中國國民黨與其相關支持媒體,至今仍解釋成是「國家隊」以洪荒之力搞倒一位市長。然而事實是,罷韓公民團體耕耘甚久,感動許多市民,連署熱度始終居高不下。罷免成案後投票前,高市府部分公職還對支持罷韓者言詞威脅、鼓動學校不出借場地,甚至大規模更動投票地點,投票日還罕見地降下大雨,影響市民出門投票意願。但最終仍開出近九十四萬張同意罷免票,這背後的動能豈能污衊糟蹋,反倒應該對高雄市民致上最高敬意!

然而,罷免市長成功的背後,同時也代表著市民對城市發展前景的憂心。高雄因為有高雄港,不論重工業與造船業,或加工出口區,數十年的人口紅利都拜此所賜,高雄的人口成長在一九八○年代達到高峰。然而,面對產經結構的變化,高雄轉型緩慢,後繼產業未能跟上,交通與基礎建設有停滯現象,人口逐步減少與老化,迫使青年選擇遠走他鄉,這些是不爭的事實,這也都是「韓流」崛起的基底,罷免成功也和市民這股情緒依舊未解有關。

因此,筆者認為,高雄眼下有三大問題亟待克服,分別是產業轉型、交通與基礎建設以及教育人才三大困境。高雄人可能已對過往重污染的產業感到厭倦,因此在這關鍵轉型時期,如何提出新一波的產業再造,打造低污染高就業的城市發展願景,留住高雄子弟、吸引外來人口,應是眼下市政府、中央政府最重要的事。而交通建設與基礎建設更不能停滯,軌道建設進度若不能加速,會嚴重拖累相關產業進駐或轉型。至於教育方面,高雄市大專院校太少,是人才外流主因之一,如何鼓勵北部許多欠缺土地之名校進駐高雄,並與在地產業合作,讓年輕人能夠在地求學就業,青年人口外流危機才有望緩解。

解讀罷韓,「民心望治,南北平衡」絕對是高雄人最具分量的心聲。新市府務必為高雄提出下個百年的發展藍圖。高雄是個惜情的城市,只要主政者認真做事,不論哪個政黨施政,市民都不吝於給予回饋;但若怠惰傲慢,市民也會隨時收回權力。這就是罷韓成功背後,對全國所有從政者最懇切的提醒。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碩士生,高雄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