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國民黨最需要正名

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是政壇一件大事。西方有諺語,「成功有一百個父母,失敗頓成孤兒」,罷韓成功,連日同樣有諸多解讀,各方議論甚多。

其實,從常民和常識、常理看,韓國瑜遭罷,沒那麼複雜。第一,他擔任市長短短數月,就選總統,犯了「吃碗內,看碗外」的政治大忌;「做好做滿」毀諾失信,「落跑市長」罵名上身;自視甚高的台北市長柯文哲都不敢如此,高雄市民當然很反感。第二,假的真不了,他選市長以「庶民」自居,言行民粹,捲起韓流,或許有「政治奇才」的成分,但競選承諾諸多空話,市政績效鴉鴉烏,言行爭議不斷,一向熱情、樸質、坦率的高雄人,看破手腳,乃以更多罷免票收回付託。第三,他誤判情勢,不解民意,尤其不懂年輕人的心,高估自己,揮霍人氣,成為首位被罷免的直轄市長。

韓國瑜誤判情勢,不解民意,其人氣轉折,可為佐證。民調顯示,去年二月,他的支持度達高峰,不信任度處於低點。但他三月出訪香港、澳門,會見中國派駐當地的中聯辦主任及香港特首後,人氣開始下滑。箇中變化也與大局有關,先是去年一月習近平企圖把「一國兩制」強加台灣,六月香港人發起「反送中」抗爭,到今年初武漢肺炎及世衛打壓,五月的強推港版《國安法》,在在引起台灣人甚大反感,年輕人尤其看不下去。韓國瑜和他所屬的中國國民黨,不改親中立場,昧於人心趨勢,從今年初大選到罷韓投票,乃屢遭大敗。

台灣的民意和認同是什麼?最近發表的一些民調,其實答案很清楚。六月初,中研院社會所民調顯示,七十三%台灣民眾不同意「中國政府是台灣的朋友」,十八至三十四歲者更高達八十四%;民意明顯走上遠離中國的路徑,年輕世代更為顯著。五月中旬,台灣制憲基金會發表民調,七十.三%自認是台灣人,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二十五.二%,中國人僅二.七%;如排除「也是」選項,八十七.九%自認台灣人,六.九%選中國人。值得注意的是,從年齡看,十八到十九歲者百分之百自認台灣人,二十到二十九歲者九十六.七%自視台灣人。

數字也許有若干差異,其他機構的民調趨勢大同小異。長年做認同調查的政大選研中心追蹤,自認台灣人而非中國人者,一九九二年僅十七.六%,去年六月已達五十六.九%;自認中國人者也從二十五.五%降為三.六%。同樣地,台灣民意基金會五月下旬民調,「以身為台灣人而非中國人感到光榮、驕傲」者,從一九九二年的十七.六%,躍升為七十七.七%。

台灣人民討厭中國共產黨的民氣高張,中國政策路線本非市長職責,但韓國瑜不一樣,當初競選基調「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就把繁榮寄望中國。《華爾街日報》指他是台灣最知名親中派人士之一,《紐約時報》說他以親北京政見選總統,還有國際媒體強調「台灣選民把親中市長趕下台」,這就凸顯了他的親中主張和作為,與台灣主流民意,特別是年輕人的看法,背道而馳;其在大選與罷免投票連戰連敗,遭到「雙殺」,事所必然。

不過,韓國瑜之外,更大而基本的問題,在他所屬的中國國民黨。這家百年政黨,實如其名,是外來政黨,曾長年統治台灣,但在民主化之後,除了李登輝時期例外,一直與主流民意扞格不入。尤其因不甘失去執政權,二○○五年由連戰主導,聯共制台,自此黨政軍商醜態百出,一路向中國傾斜,近年甚至遭指為「舔共」。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中國也鑑於其利用價值貶落,越來越不把它放在眼裏。

在政壇如今繼續掛著「中國」招牌,企圖爭取支持,格格不入,走親中路線又與民意站在對立面,年輕人尤敬謝不敏,這個政黨再不改變,注定前途不亮。從而,揚棄親中路線與改名,是該黨檢討調整的兩大要務。親中路線不得人心,道理不用再多說。正名很重要,孔老夫子早就說過,為政的首要在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美國詩人萊利(James Riley)曾寫道:「如果牠走路像鴨子,游泳像鴨子,叫聲像鴨子,那就應該是鴨子。」台灣人眼見這個黨,走的路線親中,主張親中,所作所為都親中,那這個黨就是「中國的」黨;「中國的」黨在台灣,若不改弦易轍,試圖重振,難乎其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