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六七解封後的美麗「心」世界

◎ 廖惠珠

當前政府重大議題之一是如何解封、創造就業,以恢復經濟活動。筆者不擬討論解封議題,改由環境與心靈反思,提出另類看法,盼可獲得一些共鳴。

面對這波新冠肺炎疫情,多數親友皆相當無奈,負面情緒頗多。但令我訝異的是,少數親友似完全不受影響,甚或過得更愉快一些。典型實例是平日多在郊外農地種些有機蔬果的朋友。她幾乎不受影響,還可將她豐收的蔬果,分享給我們這些因疫情,而不太敢去市場買菜的親友。我跟著她開始也種了小黃瓜、茄子、南瓜、冬瓜、百香瓜等蔬果。真不敢相信,在對的季節與對的土地,我的小黃瓜居然一直冒出來,最近茄子也一條一條地長出來,真的超有成就感,超快樂耶!

筆者專攻能源經濟,深知過去一百多年來,人們為了追求生產效率,而大量使用石油、煤炭與天然氣這些化石能源,但也因而衍生今日的空氣污染與溫室氣體所引發的氣候變遷問題。這些年來,全球有志之士,雖不斷呼籲少用化石能源,但為了經濟發展,近年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仍多有增無減。這次的肺炎疫情,雖讓全球多國封城鎖國,但卻也意外地傳來許多城市空氣品質大幅改善、國家溫室氣體明顯下降的好消息。其實,改善空氣品質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不一定代表經濟活動的降低。這一、二十年來,許多經濟學家所倡導的綠色經濟與幸福經濟,就一再指出國民所得與人們的環境、幸福指標不一定有正向關係。一些實證研究皆發現,許多低收入者的幸福指數反而更高。

經濟學開宗明義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下追求人們的最大滿足感。只是早期經濟學者為了數據方便,將國民所得與滿足感畫上等號。此一便宜行事,初期確有其效果。唯過去百年來拚命追求國民所得的成長,而不斷濫用地球物資,不僅產生龐大的垃圾,更全面性地摧殘人們的生活環境。筆者想問,當我們斤斤計較於三倍券的經濟擴張效果時,有多少人省思,其實帶給我們幸福滿足的活動,往往起自於內心的愉悅,不需耗用太多自然資源。

(作者為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