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實踐轉型正義的軟實力

◎ 曹欽榮

台灣處於轉型正義時期,勇氣和豐富想像力,挑戰我們是否決心扎根於社會對話的可能?昨天閱讀吳乃德教授〈轉型正義的台灣想像〉深有所感,文中提出各種增進社會對話的方向,我認為有一個絕佳的實踐場所,那就是中正紀念堂博物館。

蔡英文總統執政第一任期,文化部曾進行紀念堂公民審議和藝術轉型計畫,很可惜,社會並未被普遍激發出更多想像力,媒體報導了未公布的多個方案還在行政院裡。未公布方案是否受到二○○七到○八年台灣社會經歷兩度政治決定更名的激情?不得而知!

○七年第一次更名時,近百位二二八、白色恐怖受難者和家屬(不分省籍)有生之年願意第一次踏入中正紀念堂支持更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的那一刻心情,是何等艱難呢?○八年馬前總統立即再改名,提出「功過並展」,八年任內並未執行。

吳文中也提到台灣社會頭痛的「紀念堂存廢」議題,政治決斷「存廢」之前,社會善用紀念堂博物館功能,借鏡國際博物館社群討論「博物館和有爭議的歷史:在博物館說難以言說的故事」(二○一七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才有機會沉澱思考,理解彼此不同的歷史情境。更深入認識德國、南非、東歐、中南美、亞洲等等無數國家轉型正義的難處和成就,這是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了平等的博物館:多樣性和包容性」的台灣社會集體嘗試實踐的機會吧。

運用紀念堂空間,持續在堂內外辦理各式各類和台灣暨全球轉型正義比較展覽、電影、座談、活動,累積觀眾意見和公開這些紀錄,負責透明的民主方式徵詢觀眾看法,是創造和想像中實踐民主自由的互信機會。中正紀念堂、國家人權博物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促轉會聯手,聯繫民間各紀念館參與,從想像到實踐,傾聽多數民眾的真實聲音。這會是社會代價最小,對話機會最大的博物館方法和軟實力,更是無數前人血淚累積奮鬥成為今天自由面貌的台灣,為我們留下寶貴又獨特的歷史機遇,是否超前部署,掌握在我們手中,全世界都在看台灣如何真正進行轉型正義,轉往何處!

(作者曾規劃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鄭南榕紀念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