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我們逆轉解放軍數量優勢的「不對稱戰力」

◎ 呂禮詩

邇來傳出國軍啟動向美採購MQ-9「死神」無人偵察機「岸置機動型」魚叉攻船飛彈的建案程序,突破以往「防禦性武器」的限制;究竟是「後疫情時代」的「國防自主」政策出現了轉變,還是選情告急的川普總統選前釋放軍售利多,將庫存硬塞給國軍,或是面對解放軍「強迫性戰略」的籌購必要?另此兩種裝備軍購案的先後曝光,其代表了台灣防衛作戰上的意義又是什麼,有必要一一釐清。

猶記得去年「2019年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舉行時,中科院聲稱獲得美軍現役MQ-9無人偵察機(MQ-9 Reaper)所使用的渦槳發動機引擎,並許諾首架中高空長滯空(Medium-Altitude Long- Endurance,MALE)「騰雲」無人機2.0版將於12月出廠,預計2020年1月進行研發測評,2021年進行作戰測評。然而五個月過去了,未見「騰雲」無人機2.0版出廠,也沒有通過研發測評的相關報導。

除了「騰雲」之外,「銳鳶」無人機也不容樂觀。銳鳶投資了37億元在2013年成軍、2017年移編海軍,迄今發生了七次墜機,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成軍不到十年竟已需要面對零附件消失性商源的問題。

雖然去年春節加強戰備參訪活動中,海軍曾展示該型無人機偵獲解放軍「北極星號」電偵艦(舷號851)的成果。然考量電偵艦「電子攻擊」(electronic attack, EA)的能力與無人機的拍攝位置研判,無人機與地面導控站的距離遠大於電偵艦的「燒透距離」(burn-through range),銳鳶無人機仍能接近電偵艦偵照而未遭電子攻擊,極可能是電偵艦有意為之,以進行「電磁頻譜」(electromagnetic spectrum)的參數蒐集。

國軍已具有國造雄二、雄三攻船飛彈與美製潛射、艦載魚叉攻船飛彈,為何仍需採購「岸置機動型」魚叉飛彈?

當然「岸置機動型」的「濱海目標壓制模式」(Littoral Target Suppression Mode)是軍購的首要考量,然而此一模式必須透過無人機進行目標獲得,才能以「無人偵攻整合戰力」(unmanned sensor-to-shooter capability)對近岸、港內艦艇及陸上目標進行攻擊,這也就是為何MQ-9無人機同時採購的主因。

此外,對海上艦艇實施飽和攻擊,數量飽和是先決要素;但次音速及超音速攻船飛彈同時存在,且進行不同轉折點的路徑設定、亦將造成艦艇戰鬥系統計算能量的飽和;另不同攻船飛彈使用不同頻段、頻率捷變邏輯的主動雷達,或其他類型尋標器(雄二飛彈除主動雷達外亦具有紅外線尋標器),成功的突破艦艇「電子防禦」(electronic protection, EP)、命中水面艦艇的機率也就越高。

台海危殆之際,海空兵力勢必東遷進行「戰力保存」,當下能夠屏障台灣海峽並與解放軍海上兵力爭奪制海最有效的戰力,就是以不同的鏈路指揮與管制國造與美製攻船飛彈,對意圖進行「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的解放軍艦隊,進行數量、戰系及電子戰的飽和攻擊;所以MQ-9死神無人機與「岸置機動型」魚叉攻船飛彈的建案,既非「國防自主」政策出現了雙重標準,也不是我們被迫繳保護費、去化美軍庫存,而是我們逆轉解放軍數量優勢的「不對稱戰力」!

(作者為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新江軍艦前艦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