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下架「亞洲金融中心」夢

◎ 吳海瑞

中國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下一個問題:「香港已死」,東京、台北、新加坡,誰是下一個亞洲金融中心?最近討論熱絡。

事實上,去年十二月初,香港反送中抗爭如火如荼,這個問題就被提及了。當時,《彭博Businessweek》專欄作家費克林(David Fickling)就「下一個亞洲金融中心在哪?」發表評論,其觀點相較台灣的評論家更具前瞻與說服力。

近半年前,時任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就表示,亞洲金融中心的定義若是資金自由進出,台灣有五大原因難為,第一,香港是英美法系、台灣是大陸法系,台灣必須兼顧到法律授權明確性原則才能開放;第二,台灣非英語環境,若想吸引國際級銀行將總部移到台灣,英語環境很重要;第三,台灣稅制與香港不同,香港是低稅率環境;第四,香港推出風險性產品,不需要對個別消費者負責,因此有更多空間開放金融商品,國內金融環境上若發生問題,將面臨消費者保護原則;第五,台灣要考慮匯率穩定問題。

因此,此時再談台灣是機會,是沒聽顧老師言。而顧談的是技術面,費克林更宏觀,「對台灣而言,從亞洲矽谷轉型為亞洲華爾街的代價並不划算。」他指出,「做為亞洲金融中心所伴隨的貧富差距與社會問題,與台灣崇尚平等的價值相斥」;「台灣從中國轉向東南亞的經濟政策,也降低台灣甘心做為『中國銀行』的意願」。這不是值得台灣追求的標的。

費克林認為:東京?太保守了(官僚法規)。台北?太酷了(理由上述)。

答案是:新加坡;等的就是這一刻。但他的觀點可能會讓「疫後世界新秩序,中國影響力更大」的支持者不是滋味:「如果新加坡取代了香港,這絕對不是因為新加坡成為外資進入中國更好的窗口,而是外資視中國為一個已經被新興市場取代、龐大且挑戰性高的市場。」他認為,隨著菲律賓、越南與印度的成長速度超越中國,亞洲經濟成長主力將逐漸從東亞轉移至東南亞。

四月底,印度多名學者專家在印度尼赫魯大學一場視訊研討會中分析,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後,國際影響力將大降,且引起民主國家警惕,印度更應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積極角色。台灣當然也是,但亞洲金融中心絕對不是選項;從二○○八年馬蕭開始的「亞洲金融中心」夢,此時該是自信地畫下句點的時候!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取代香港金融地位 仍可努力

◎ 吳宣翰

蘇院長及金管會黃天牧主委宣佈今年第四季要「射雙箭」,迎香港資金人才來台,磁吸境外資金。我覺得作法稍嫌消極被動,應仿效鼓勵台商返台投資方法,設單一協詢窗口,像解決台商返台五缺問題一樣,設專責機構協助解決所有問題,借此機會營造港資來台投資的榮景。

打造台灣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許多台灣政治人物常常提出的口號,卻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問題究竟出在哪個環節?自由時報昨日「香港金融地位受創 台灣卻難取代 金管會揭四大原因」報導中,提及語言、法律、稅賦及消費保護四大原因,認為台灣很難取代香港金融地位,這些問題難道真的是台灣金融界的死結嗎?事在人為,以下是我的淺見:

一、語言問題:因應國際化浪潮,政院指示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提升國民英語能力以增加國際競爭力,各金融機構可率先成立全英語的國際部門,專門經營外國業務,同時趁機吸收香港第一線金融人才來台,跨出國際化的第一步。

二、法律問題:香港是不成文法,台灣是成文法,台灣法律沒規定的就不能做。那些立委諸公不是吃飽飯沒事幹?機會來了,查看香港金融有哪些業務台灣能開放,而現在還不開放的,從速從寬審查一遍,儘速修法,成文法我們就仿香港金融商品規定明文授權銀行可經營,或授權金管會從速從寬審查通過即可。

三、稅賦問題:科技業早就有稅賦優惠條例,比照科技業給個十年或二十年稅賦優惠,或修法讓國內稅賦較合理簡化,符合國際規範,這也是台灣要走向國際化遲早要修訂的。

四、消費保護:現在銀行就有投資金融商品前對客戶做投資風險評估,依評估結果規範等級,區分哪些商品可投資,哪些不可投資。現在亦可規定把金融商品分類成所有人可買賣及只有外國人可買賣兩種,既可保護國人消費權益,亦可仿香港金融商品寬鬆管制,一舉兩得。

(作者就讀中興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士學位學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