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美中對峙下的台灣半導體產業策略

短期選邊 長期避險

◎ 陳國暉

半導體產業不只是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更是我國與國際市場連結的核心產業。但是,自從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之後,高舉「美國優先」的大旗,美中兩強進入戰略競爭的格局,從貿易紛爭到科技產業競爭,也對我國半導體產業造成衝擊。

戰略互疑:美中綜合國力的差距與制度上的差異,使得美中陷入「戰略互疑」的格局,也加劇了地緣政治的競爭,換言之,美中科技競爭始於雙邊戰略上的互不信任,近期白宮發布的《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就清楚點出,北京「擴大使用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迫使民主國家不能發聲的做法,傷害了美國的重要利益。」

追趕與抵銷:中國為了擺脫高端科技受制於人的困境,積極採取追趕策略,提出兩期規模將近三千四百億人民幣的「大基金」,全力扶植本土半導體產業,預計在二○二五年將晶片自製率提高到七十%,縮短美中科技實力差距。但是,在美中「戰略互疑」的格局之下,華府對北京的追趕充滿戒心,進而祭出「點穴式」的管制與制裁措施,企圖斷了北京半導體發展的任督二脈,抵銷北京的追趕速度;像是,近期美國商務部宣布擴大對華為與海思的禁令就是一例。

選邊或避險:台灣半導體產業位處美中競爭的關鍵地位,在美中科技競爭的戰略格局之下,假設台灣半導體廠採取「選邊」策略,是否能夠承受失去另一邊市場的衝擊?又或者,假設北京決定對美國企業祭出同等的制裁措施,台灣半導體廠是否能夠承受相應的打擊?

另外,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安全依靠,我國是否有意願或能力,對美國採取「兼具制衡與合作」意涵的「避險」策略?又或者,華府是否會同意台廠分別開發一條百分百「紅色產線」,與另一條百分百「非紅色產線」,分別服務美中雙邊的供應鏈客戶?

整體而言,台灣的最適策略,或許是要避免陷入「選邊」與「避險」的兩難,改採「短期選邊,長期避險」的階段性策略,先期降低失去美國支持的風險,中長期視情勢演變改採「避險」策略。

(作者曾任智庫研究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