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第一次演出《先知》與《等待果陀》的海報。(記者何宗翰攝)
「未完成,黃華成」展中試圖還原1966年台大校園裡現代詩展的場景。(記者何宗翰攝)
黃華成是台灣戰後現代藝術的指標人物,師大藝術系畢業之後,創作橫跨繪畫、廣告、文學、設計、現成物、裝置、觀念藝術、戲劇、電影,他是《劇場》季刊核心成員,曾創立成員僅一人的「大台北畫派」,是1960年代藝術圈裡謎一樣的傳奇人物。
龍斯良拍攝的黃華成肖像。(記者何宗翰攝)
黃華成曾說:「藝術是會腐朽的,而且立即腐朽。新的總比舊的好。」但在他離世24年後,影響力卻持續在各個領域發酵,他的設計概念、實驗電影、劇作《先知》與《等待果陀》的公演事件,都公認為是台灣現代戲劇的重要里程碑。
擔任歷史諮詢與史料提供的藝術家張照堂說,1995年,黃華成當時病重躺在床上,交給他2個袋子,裡頭有手稿、筆記、創作等,請他幫忙拍成幻燈片,要做一個告別展,解說自己的理念、人生、對藝術的看法,那次展覽完不久黃就過世了,之後一直覺得應該幫忙做一點事情。
「這展覽雖然是遲來的,但時間的綿延是有意義的,顯現出黃華成的重要性。」北美館「未完成,黃華成」展策展人張世倫表示,「未完成」一方面意指受限於時代限制,創作潛力未能完全發揮,二方面至今未清楚確立黃華成在藝術史上的定位,同時受限於資料匱缺等主客觀條件,對於他創作理念的重訪,始終處於一種「未完成」的進行式狀態。
「未完成,黃華成」以遺留手稿、工作文件與史料研究為主軸,張世倫說,60年代有一種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氛圍,因此當策展團隊在師大倉庫中找出3張黃華成學生時代的畫作,雖然是真跡,卻只能作為他受美術科班教育的原點,之後他便從這個原點逃逸出去、推到極限,拒絕被固定在一個地方。
黃華成失傳半世紀的影片、1967年由莊靈老師主演的《生之美妙》,也在國影中心同仁意外清查現身,並在展覽公映,和《先知》互為表裡的象徵60年代文藝青年精神狀態與心靈世界。
時間:即日起到11月8日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