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建立職場防疫新常態

◎ 林亮瑜、陳保中

武漢肺炎疫情襲捲全球,台灣在此次大流行中,透過積極追蹤、檢疫接觸者,以及全民積極配合防疫,有效降低病毒在社區的傳播,相較於歐美各國封城停工,台灣人民大致維持原有生活步調。防疫成果固然亮眼,然而面對極可能捲土重來的傳染病,筆者認為企業不可掉以輕心,應積極建立職場防疫的新常態。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仍缺乏特效藥治療或疫苗預防;備受矚目的瑞德西韋和羥氯奎寧仍在臨床試驗階段,其療效有待更多的實證支持;被寄予厚望的疫苗仍在人體試驗的初期,前景晦暗未明。近期歐美疫情雖有減緩的趨勢,各國政府逐步解封開工以挽救經濟頹勢,然而隨著各國解封,人口流動與接觸增加,境外移入感染個案的機率亦增加;根據哈佛大學的模擬研究,新冠肺炎極可能在秋冬時再次爆發流行,台灣身為全球人口流動及經濟活動的一環,企業與雇主亟需把握時機,超前部署來面對下一波疫情。

在傳染病防治措施中,非藥物介入(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一直是防疫的關鍵,在職場上除了常見的個人保護措施及環境清潔外,各項保持社交距離的行政控制措施亦扮演重要的角色。面對不久後,疫情可能會捲土重來,呼籲事業單位應與勞工健康照護人員,考慮到各職場面臨的傳染風險等級不同,應根據工作環境特性推動客製化的防疫策略:如中低風險的辦公室作業可考慮藉由交錯工時、在家上班等分流措施,進一步降低傳染風險並維持公司運作。

以英國倫敦市政廳為例,在全國宣佈封城前就已替員工建置在家工作之軟硬體設備,將防疫措施對工作的影響降到最低;針對高風險的醫療業,全球已超過二萬人以上感染,除備妥完善的個人防護用具,亦需重視醫護過勞及身心負荷,目前台灣護病比低於國際標準,應趁疫情未爆發時補足照護人力。另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報導,在平時應加強醫護之心理健康促進,以因應疫情來臨時的強大心理健康衝擊。

生活在都市化與全球化的時代,疾病大流行恐將成為未來的生活常態。因此作為社會經濟主力的職場,應重視部署打造相對應的工作環境、在組織文化內確實融入防疫緊急應變的概念及彈性,方能在下一次大流行來臨時迅速反應,將人員及生產力損失降到最低。

(作者林亮瑜為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生、陳保中為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