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金門人認同與邊緣文化

◎ 徐逢桂

前一陣子,筆者在近兩年與專家學者的研議後,參與文化部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項下「金門縣文化局發現金門庶民印象專案計畫」標案投標(案號:km20200204)。筆者將金門文化記憶劃分為一、戰地文化(冷戰文化),二、駐軍文化,三、邊緣文化,四、聚落宗族文化,五、民俗信仰文化,六、連鎖式移民文化(落番文化),七、常民生活文化。

很可惜的是,從文化局長許正芳在提案簡報上的指謫:通水事件資材為何不先徵集,卻參考天下雜誌關於金馬小三通的文章,而將金廈小三通優先列入資材徵集?還有還地於民是什麼東西,值得收錄嗎?以及,我們金門人沒有人說落番,只稱移民。看了你們團隊所提的工作內容,我認為你對金門文化一點都不了解。筆者可以大膽研判是因為「政治不正確」而遭廢標。然而,經由此標案過程,筆者認為不啻更加凸顯了金門人的邊緣文化性格。

金門人在一九六○年代相信他們是國際事務的核心,但是,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於一九七○年代退出聯合國、與包含美國在內的各國斷交,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迅速地被國際社會邊緣化,金門逐漸承受台灣在國際社會被邊緣化,以及被台灣邊緣化的雙重邊緣化,此種被雙重邊緣化的感受及與其對抗的意念,已然成為金門人認同的一部分。

對金門人而言,金門代表中華文化正統,金門沒有荷治時期、日治時期、多元族群,台灣文化不過是偏處一隅的支流。大部分離鄉背井赴台就學就業的金門子弟,在族群認同上自認是福建人,因此與台灣群眾主體認同多少產生衝突矛盾。從陳玉珍立委稱「台灣不是國家」,回頭看看金門旅台的四十萬人,如何融合金馬成為台灣主流價值的一部分,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作者為資訊服務業者,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