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當代史的兩條軌跡

上週日,二○○六至二○○九擔任AIT處長的楊甦棣 ,在本報刊登「向李登輝致敬」專論指出:「李先生延續他的導師蔣經國總統的改革路線,睿智地帶領台灣加入民主國家的大家庭。…他樹立了在總統任期屆滿後交出政權的空前典範,終結了在他之前數十年的終身獨裁統治。」隔天,郝柏村以一○一歲嵩壽辭世。郝柏村,令人直覺聯想到兩個人,一是蔣經國、一是李登輝。

李登輝辦公室稱郝:一代名將,福壽雙全。蔡英文總統臉書發文:感謝郝前院長一生為國家的付出,特別是在八二三砲戰中守護國土有功。他們的總評,幾乎都在半個世紀前的軍功,而未涉及此後他跟威權統治與民主改革的關係,因為在這方面郝是向威權傾斜而非同情民主。也許,郝有其信念終身持守,但是台灣內外劇變的滄海桑田,讓人不難判斷其得失功過。

回顧蔣經國晚年,其實他的視野已經從外來者逐漸調整到在地者,他從有限度的政治開放開始,為台灣的民主留下彈性發展空間,特別是他選擇了在地者李登輝當接班人,讓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有機會走向在地化。如今成為印太地區民主典範的「中華民國台灣」,相信蔣經國地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這為蔣氏政權留下了溫暖的背影。可惜的是,有些至今以蔣經國傳人自居者,迷途於早年蔣經國的威權主義,跟不上晚年蔣經國的自我超越,滋生「後蔣時代」的台灣內部矛盾,埋下兩岸關係的變數。

李登輝仍健在,美日方面對這位民主先生讚譽有加,北京卻對李登輝恨之入骨、貶之又貶。日昨,國台辦表示:郝柏村、王文燮民族情懷深厚,堅決反對台獨,致力國家統一,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貢獻良多,「斯人雖逝,風範長存」。事實上,李登輝尊重多數民意,傾聽民之所欲,讓台灣趕上全球第三波民主浪潮。而郝柏村在「後蔣時代」,一度與李登輝權力結盟,鬥垮李煥等集團,但更長的時間,李郝之間壁壘分明。當年,國民黨內所謂主流、非主流之爭,反映著「後蔣時代」國民黨內的路線分歧。一條是民主化,堅持台灣主體性,與中國和平交流。另一條是民族優於民主,致力於兩岸民族統一。民族統一不講民主,隱然陷入一種陷阱,那就是,放棄促進中國民主化、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改與一黨專政政權聯手反獨促統。這一點,從郝柏村到連戰、馬英九一脈相傳,直到去年初習近平將虛擬的九二共識具體化為一中原則,那些人的主張在台灣就更加非主流了。江啟臣接下的國民黨,目前的處境可以說是那一段歷史的結論,不只是二○二○這場大選的結果。

郝柏村人生落幕,吳斯懷剛進入國會。他們的意識形態、核心價值都是外來的,即使在台灣生活一輩子,也自始至終疏離在地認同。他們反台獨,殊不知,「捍衛中華民國(南京版)」對北京一中而言也是台獨的一種形式。他們一旦卸下軍職,便混淆了敵我分界,對民主台灣日漸不滿,把感情投射在對岸的另一個黨國。「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一語道盡他們的軍旅專業,截然不同於民主國家的職業軍人。至於致力於推動中國民主化的中國人,他們無不是避之唯恐不及,十四億人的民主自由人權他們從未聞問。也許,他們跟台灣或中國都處於平行時空吧,一如存在於他們抽象想像中的「中華民國(南京版)」,與兩岸都格格不入。

李登輝與郝柏村各行其是,十分具有代表性。一種可能是,蔣經國本人在晚年陷入一種內在掙扎,蔣氏政權撤退台灣四十年了,反攻神話無法維繫,國際社會包括美國「排我納匪」,而內部的民主壓力則與日俱增,他強勢領導的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即將面對未來的歷史評價,蔣經國拒絕像他父親那般淪為最後的失敗者。另一種可能是,蔣經國在晚年可能自覺時不我予,畢竟他的思想與經驗並無民主成分,於是他選擇了李登輝來摸索新路線,這位技術官僚具有留美背景,年輕時代也同樣具有共產主義的憧憬,而且是道地的台灣在地者。

民主在台灣,屬於永遠的進行式。從一九八八到二○二○,蔣經國透過李登輝有了正面的續集,也讓黨外運動與民主選舉接榫起來,正如歷史上那些傳承衣缽的師父與徒弟,把兩個人的政治張力敞開到現實所允許的邊界。李登輝說,他是「蔣經國學校畢業的學生」,此話對蔣李二人都深具意涵。反觀,郝柏村乃至連戰、馬英九等,似乎就缺乏這種「創造繼承蔣氏餘暉」的生命力。未來的行動者,勉之哉。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