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主動應對中國「大外宣」

◎ 楊宗新

「大外宣」這個近期頗紅的名詞,是中國在全球推動「對外宣傳大布局」的簡稱,習近平上任後擴大執行力度,而真正讓世人感受到其威力的,則是在本次疫情中,中國意圖將國家形象由「病原體」轉化為「救世主」傳播攻勢,包括指稱病源來自美國、新增人數歸零、願為世界提供防疫經驗等。

中共善於宣傳,早已不是新聞。延安時期,美國駐華記者斯諾曾貼身採訪毛澤東等中共元老,出版《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刻畫共產黨的親民作風,被認為是日後該黨爭取到國際支持的重要因素。然而當他晚年再訪中國時,走訪民間社會,才發現實際狀況與過去見聞並不一致,對於所著作曾深表後悔。如果連當年面臨生死交關的中共,都擅於形象塑造,今日中國挾完整組織、龐大資源為後盾,影響力猶勝以往。

這種由集權國家向民主國家發動的輿論戰、心理戰,因為雙方可資調度的資源並不對等,加以傳播媒介日新月異,更助長「大外宣」在政策排序中的運用偏好。曾任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的學者奈伊將此稱為「銳實力」,華人地區則更常將來自中國的宣傳以「紅色滲透」稱之。為避免情況惡化,川普在二○一八年「川金會」後,首先喊出「未來最重要的威脅是假新聞」,許多國家也紛紛跟進。

對此,我國也力圖透過行政及司法手段對抗假訊息,具體作為包括試圖修法讓此類罪刑法定化、推動事實查證平台、檢調機關成立假訊息防制編制。然而,這些都屬於被動性措施,即當假訊息出現時方才啟動,偏重守勢而缺乏攻勢。究其原因,在於多數人根深柢固的認為,「政治宣傳」是極權政體慣用的伎倆,民主國家不應為之。這種觀點,很可能讓我們喪失話語的主動權。

其實,在判斷國家行為的意圖是善意或惡意時,不應以是否積極宣傳為標準,而是宣傳內容是否不偏離事實。台灣在疫情期間的表現突出,國際媒體爭相報導。由他人主動為之抬轎固能博得美名,但若能更積極的宣傳防疫成果,讓世人認識到效率及服從並非極權體制的專利,將更有助展現我國的軟實力。

(作者為研究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