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週報》疫病時期宅娛樂:讓人窒息的建築與香氣—《香水》直視人性黑洞 ◎馬欣

《香水》(取自Netflix官網)

◎馬欣

犯罪類型劇有的專攻重口味,有的佈線精密。而德國影集《香水》不僅線索埋得深,更好的它以其攝影美學直探人心的幽微深處。那些因為孤獨與被忽視的情感,都在一種冷冽的溫度下,醞釀著爆發。

幾幕從戶外拍攝室內的場景,頗有Edward Hopper畫中的當代空蕪。無論哪一代,建築皆展現權力,無論是全敞式的幅員感,還是縮放山林的窗景、混凝土式的王國宣示,同時也有雜錯在其中的集合住宅與工寮廢墟。令人想起電影《發條橘子》裡出現的公共建設與粗野主義建築,住宅的一致性與獨特化,人們在這樣的樣本中生活,如被豢養的代號。人與景的對照,比人與人間的還深刻。

恐慌催生控制慾 青春傷痛種下惡因

影集取代了電影中18世紀的臭香巴黎,讓現代化的寂寥伴隨夜幕垂直降下,精準詮釋著人如何在一致的建築與街景裡,被嚴重稀釋的存在感?

改編自徐四金經典的德國影集《香水》,延續著原著裡人們對自身存在價值的恐慌,與其心理延伸出來的控制慾外。同時增加了青春傷痛元素,幾個寄宿學校的青少年,在封閉又充滿宗教規訓的學校長大,他們成長的城鎮偏遠,看似是某些好人家實現田野牧歌的地方。

但也因此那裡本地人的貧富與階級雖看似無形,少有交會,但在階級與規訓下蔓延出的人性野蠻,如藤蔓錯結在整個結構上,在小鎮上發芽出犯罪因子。

如果你也喜歡漢內克執導的電影《白色緞帶》,你就會把這齣影集當成一犯罪心理劇。過度的壓抑與規訓,善等於戒律,以至於那裡成了邪惡的溫床。那幾個孩子相反於封閉小鎮,將自己的動物性釋放出來。人常說孩子天真善良,但如果善只是成規,孩子往往更不知惡的界線在哪裡。

寄宿學校壓抑規訓 階級成孩子的遊戲

劇中的幾個青少年像《香水》葛奴乙的信徒,因缺乏愛與父母重視而心生自卑。而封閉的寄宿學院,則讓他們像《蒼蠅王》一樣,很早就有了群體階級意識。階級在父母缺席的情況下,成為孩子們的遊戲。其中一女孩凱塔琳早熟美麗,成為一眾男孩的女神,凱塔琳的垂青,成了男孩們的較勁目標。

凱塔琳在其中玩著性的權力,另一女孩依蓮娜則因自己是校工的女兒而感到自卑,在被男孩強暴後,將其解釋為是對自己的愛,成為一個被控制者。

青春期對異性的追求,除了愛情外,也常發展成對自身的焦慮。這齣劇以性來隱喻著幾個少年的渴望被看到,及由他人定義自己的痛苦。敘事線從主角們青春期穿插著長大後,因凱塔琳的死而再聚首,互相的權力位置仍提醒著彼此的匱乏。

凱塔琳死於他殺,手法與另一被發現的少年梅爾相同,都是被割去腋下與生殖器部位,毛髮與皮膚組織也被處理過。之後另一位受害者與前兩者相同,生前都是人見人愛的類型。這齣劇與原著提點著嗅覺的長久性,不同於其他感官的當下性,嗅覺威力一如剛出爐的麵包,人們眷戀它如眷戀童年與安全感。

如何汲取那樣令人眷戀的香氣,享受不惜消失自己的「被愛」?犯罪手法驚悚,但結局更令人玩味。人在近代才強調個人主義,但這卻造成了普遍深感「存在感」缺乏的焦慮,為了補著這無盡的黑洞,人會願犯下如何盲從的罪?影集《香水》不及電影版經典,但同樣洞察人心,也同樣因結局的回馬槍,讓人感到真實而痛快。(作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