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週報》藍祖蔚看電影:無情的內戰,深情的電影—用生命換來《親愛的莎瑪》

《親愛的莎瑪》對於生與死、暴政與自由的對比敘事,受各國影展肯定。(海鵬提供)

◎藍祖蔚

Waad身兼導演、攝影、女主角,在烽火連天的敘利亞大城阿勒坡尋找生命出口。(海鵬提供)

戰爭不殺醫生,不毀醫院,但是敘利亞第1大城阿勒坡的9家醫院,有8家全被炸彈炸毀,倖存的一家,不是對手慈悲,而是因為地圖上找不到這家醫院,它是熱血醫生將半毀建築改建的臨時救護站,無窗沒門,全靠沙包堆砌。

敘利亞內戰延燒多年,大城阿勒被空襲成斷垣殘壁。(海鵬提供)

阿勒坡天天有空襲,那一天,爆裂聲方歇,就看見2位塵滿面灰滿身的少年,抱著渾身是血的弟弟衝進醫院尖聲叫著誰來救我弟弟?「我們才在馬路邊玩,炸彈就爆開來了!」稚嫩的臉龐,哀告的眼神,還是救不回弟弟。然後媽媽趕到了,急著撥開屍布,看見孩子的臉,頓時淚崩慟哭,然後抱起孩子的屍體往外衝,「我要回家,我要帶孩子回家……」

導演、攝影、主角都是她 搶救孩子也搶畫面

阿勒坡天天有空襲,那一天,炸彈再次擊中了醫院,瓦礫紛飛,煙塵蔽眼,這部電影的導演、女主角兼攝影師Waad,一方面要搶救自己的小孩,同時還不忘用手機記錄下這場攻擊,你不禁想問,母親保護小孩比較重要?還是留下戰爭暴力的見證場景比較重要?失去生命,一切成空;失去影像,真相成空,to be or not to be,每一次冒死攝影前,對Waad都是想要得兼,往往卻難求全的艱難選擇。

《親愛的莎瑪》是一部用生命換來的紀錄片,故事的核心就是從2012年一路打到2016年的敘利亞內戰,立志要做新聞記者的Waad,從人民走上街頭反對暴君阿塞德,在民主牆畫上爭自由,要民主的口號的內戰前夕開始記錄,當時她還是雲英少女,然後愛上了理念相同的醫生Hamza,影片最後,她已經是2個孩子的媽,這部紀錄片就是她獻給大女兒莎瑪的烽火家書,不管以卵擊石的抗爭最後成功失敗,透過真實血淚堆砌出來的實況紀錄,就夠讓孩子們了解戰爭暴力有多無情?爹娘又究竟在爭什麼?

戰爭題材的劇情片,聲光再逼真,其都是人工製造的假戲,然而戰爭紀錄片裡的爆裂到濺血,無一不真,錯失的青春與生命,就註定著一去永不回頭,震撼與悲傷指數更高,打了4年半的阿勒坡圍城戰,通常在國際新聞版面上很難吸聚視野與同情,然而一部來自戰場前線的紀錄片卻讓早已瘖啞的人民悲情,真正獲得凝視,「不容青史盡成灰」的古訓,也才有了擲地有聲的一擊。

爆炸聲見證自由代價 新生命照亮斷垣殘壁

《親愛的莎瑪》先後拿下了坎城影展、歐洲電影獎和英國影藝學院的最佳紀錄片獎,Waad拍到的血淚真實只是其一,她的敘事策略,不管是生與死的對比,抗爭或投降的罪罰,自由與放逐的羞辱,都是電影得能散發逼人能量的主因。

其中,生與死的對比有3個層次。一開始,Hamza與醫生同好是那麼樂觀地期待新國家的誕生,然而並肩作戰的歡笑場景,很快就埋入了碎裂屋瓦下,那是自由的代價,亦是庶民對抗國家暴力的宿命。接下來,每回救人失敗,早該看透生死的Hamza還是會對自己的無力回天,黯然神傷,然後女兒Hamza出生了,她的笑容,她的聲音在在都書寫著生機喜悅,尤其是忙著拍片的媽媽總能在地下室的防空洞裡找到女兒時,脆弱的生命,微小的肉身,都成了最能激勵人心的振奮劑。

高潮戲則來自Waad的鏡頭拍到一位孕婦中彈受傷,剖腹取出的嬰兒,蒼白僵硬,好像一團死肉,無聲又無息,醫生如果就此放棄,不過就是又一起亡魂,然而,醫生不肯,不停按摩,不停拍打,不斷搓油,死嬰當成活嬰醫,猛然眼睛就亮了,突然,哇地一聲撼動了現場,對哭喊聲早就麻痺的醫生,忍不住對孩子說:「你想哭,你就大聲哭吧!」生命就是對抗暴力的最佳武器。

同樣地,好好活著才能復仇。斷水斷電又缺糧的抗爭民眾,明明知道向政府投降,就代表過去的抗爭全都白廢了,而且政府對投降民眾的處罰更是永生不能再回鄉,然而只有活下去,拍到的影片才能公諸於世,真相才能大白;只有帶著孩子挺下去,抗爭的火種才不致熄滅。沒能活著,人民受到的屈辱永遠沉埋,俗人不會對陌生又遙遠的阿勒坡多看一眼,國際新聞最多也只有1分半鐘的走馬看花報導,100分鐘的《親愛的莎瑪》卻像1顆深水炸彈炸向你的心窩,「花掉落了所有的花瓣,就找到了果實。」泰戈爾的這首詩恰好道盡了一部精彩電影的震撼威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