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週報》文化短打:董陽孜!看不懂? 識與似之間的文字迷宮 ◎藍祖蔚

「董陽孜:行墨」北美館展場。(藍祖蔚攝)

◎藍祖蔚

董陽孜「山雨欲來風滿樓」(北美館提供)

書法之美,始自篆刻,成於尺牘,最終落腳在博物館的壁牆上。尺寸有別,筆力有別,從纖細到巨大,書法家像頑童一樣,舞枝弄樹,呼嘯而過。

走進「董陽孜:行墨」北美館展場,頓覺字如山,排牆而立,筆如風,迎面拂掃,觀眾不是仰望,就是遠觀,但只端詳片刻,就忍不住要趨近細看書作標題,因為字字皆漢字,何以不相識?同一個無字何以有這麼多的寫法?才剛相識,一迴身卻又成了陌生人?

擺盪在識與似之間的焦慮,讓「識字」搶走了「識趣」的丰采。然而,讀懂「養拙」,了悟「觀心」,不是才更有餘裕好好品評筆力勁道與墨色層次?

書法心法藏哪?先忘了字怎麼寫

書法家早就耍脫了字的糾纏,但是觀眾卻依舊被字給緊緊綑綁住。那種或近或遠的身姿變換,儼然成了極有趣的展場風景。你很難不想起金庸小說「俠客行」中的那寫滿整壁的有字天書:被字所惑,就參不透天機;忘卻文字,才能頓悟象形下的武功心法。

不想被字型迷惑,確實應該聽導覽的建議:何妨順其勢,求其神,從寫實世界跳進舞蹈或想像的空間裡,你瞧上圖的「山雨欲來風滿樓」,從墨色層次到字體結構,不就是先讀透了文字意義,冥思靜想後,才能揮灑出紙上丘壑的藝術佈局?你瞧「臥遊」2字,不就是文意回歸了象形示意圖?

書是書,畫是畫,書畫可以相互參贊,把書進化成了畫,卻也依舊保有書的韻味始意。

巨大書寫是董陽孜晚近創作的精髓,8幅或20幅模板才能組成的字畫,該怎麼細品?又該怎麼典藏?難以細品是因為筆力未收,溢出字幅的尾韻已然裁截,手腕夾帶的風雷氣勢,也再難供俗人臨摹,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只能歎,不知如何贊了!

「董陽孜:行墨」

展期:即日起至2020年3月8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