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缺少政策辯論的一場大選

經過三次政見發表會和一次辯論會,二○二○總統大選進入投票前最後階段,民調今晚「封關」,連同立委選舉都做最後衝刺。這次大選,攸關蔡英文總統連任,也決定民進黨在「分裂投票」的情勢下,能否繼續完全執政。台灣經過三次政黨輪替,政黨及政治人物的優缺點逐漸被人民頭家看透,大選熱度原本下降,但因中國介入及香港局勢的烘托,大選似乎上綱為台灣生死存亡或中華民國保衛戰,這次大選因之熱鬧進行,連帶地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可惜的是,大選應是選舉國家執政團隊、討論並選擇國家社會走向的一場政治競爭,二○二○大選至今卻仍欠缺針對台灣所面對諸多挑戰的嚴肅政策辯論。

兩天前唯一的一場總統大選辯論,所顯示的正是當前政治文化或選舉的這一問題。兩個半小時的辯論會,分申論及結論,其間穿插媒體代表提問及候選人交叉詰問。媒體的提問,大致能從大局著眼,就國家領導的高度出發;挨罵的《蘋果日報》和《中央社》所提問題,事實上攸關當事人品德、誠信和中國政策走向。然而,在候選人發言部分,卻充斥唇槍舌劍,相互攻訐,火花四濺,熱鬧有餘,政策牛肉詰辯不足。這樣的辯論,也許凸顯了候選人的風格,卻無助選民掌握國家社會所面對的挑戰與因應,並深入瞭解當事人的治國藍圖。

選舉的理想狀況,是選民頭家選賢與能,從競逐的政黨或政治人物中挑好的選,不選壞的。候選人理應端出具體可行的願景及政策主張,爭取認同和支持。選戰中,攻擊有時也許是最佳防禦,但指控對手並不能證明自己比較高明,只攻擊而沒有良好的替代方案,也未必能爭取選民認同。然而,過去二十多年來的台灣民主,似未帶來讓選民有最好或較好的選擇,反而在惡質政治文化中,只能票投相對比較不壞的。民主走到這一地步,政黨與政客常比爛不比好,選民被迫只能挑選相對不討厭的。

去年的九合一選舉,主要就是「討厭民進黨」蔚成時勢,不論中央執政因年金改革、一例一休或地方執政招致不滿,這一強大民意導致民進黨大敗。這次大選,以「討厭」為投票選擇的判準不變,但目標已有轉移。具體地說,台灣選民,尤其年輕一代,把討厭的對象轉為針對台灣咄咄進逼的中國,從年初高調喊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習近平,到香港「反送中」所捲起的抗議風潮,正好印證「一國兩制」的虛假闇黑,也帶給台灣大選莫大的反投票目標。

台灣人民與人為善,未必反對中國,台派人士都有倡議「兄弟之邦」者;但中國千方百計要吃掉台灣,多方霸凌施壓,激起台灣反中的強大民意。本報上週四的民調顯示,如果國際情勢劇變,台灣須被迫「選邊站」,有五十七.八五%選擇向美國靠攏,十二.○六%選擇親中;選擇親美的民眾,有近九成自認是台灣人,不到一%自認中國人。

中國國民黨顯然搞不清楚狀況,在攸關國家走向的總統及國會大選,它的意識形態、政治立場、選戰論述都未能體察主流民意,甚且站在對立面。以韓國瑜為例,儘管在辯論中抱怨對手蔡英文「擠牙膏」,把他擠到「一國兩制」方向,也承認民調「青筍筍」,卻仍強調「不該為了政治利益而刻意造成兩岸的緊張和對立,中華民國可以和世界交流,也必須和對岸互動,台灣要走向開放而非退回鎖國」。台海兩岸如今官方往來中止,或緊張對立,根源在於中國以「一國兩制」相逼而我方無以接受。國民黨人不願批判中國蠻橫造成雙邊關係冷淡,反而歸咎台灣,且扣了「鎖國」的帽子;台灣人民以常識常理判斷,自難苟同國民黨的說法,並反映於民調。

事實上,即使國民黨所持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中國也不接受。中國就是霸道,不把台灣吃掉不罷休;它只有一中,哪容「各表」?中華民國照它定調,已亡於一九四九年。國民黨人不擺脫「一中」桎梏,背離主流民意,立場與論述常左支右絀,有時甚且與中國同一論調;要自絕於台灣主流民意,尤其年輕人,莫此為甚。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