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紀念美麗島事件 檢視民主現狀

四十年前的今天,黨外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舉行紀念國際人權日演講大會,蔣經國政府出動鎮暴部隊嚴陣以待。當晚現場發生警民衝突,以民主、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為訴求的集會,被打成陰謀份子策動的暴力叛亂行動,警備總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進行軍事審判。美麗島事件對台灣影響至深且鉅,是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之後最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

美麗島事件四十週年,正值台灣即將改選總統及立委,鄰近的香港人民也為爭取民主自由和民權而奮鬥。回顧這一事件的精神、意義、影響,思考對民主政治的啟發,應較近日引發蔣經國是不是壞人的話題,寬廣而有價值。

就本質而言,美麗島事件凸顯了一項基本事實:民主自由和人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矢志對抗不公不義的人民前仆後繼、犧牲奮鬥所艱辛獲得。事發之後,相較於「官方設局抓人」的民間說法,黨國當局對黨外人士全面圍剿,發動輿論攻勢,既形塑軍警「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假象,也把黨外精英盡打成「陰謀暴力份子」,為隨後的大逮捕行動製造正當性,社會瀰漫一片肅殺之氣。

然而,威權手法不得人心。抓人之後的軍法審判,有如當時英文《遠東經濟評論》指出,黨外人士出庭之際,台灣民主也在受審。經由公開程序的法庭辯論,人民站在被告這一邊;而事件之後林義雄家人血案,雖政媒轉移焦點,企圖栽贓美籍學者「大鬍子」家博,反而激發民間更同情黨外人士。黨政軍一把抓的蔣經國強人統治,也不能無視台灣人民爭民主人權的潮流。

事件後各方的救援行動,最值得強調。長老教會高俊明牧師等救難奮不顧身,辯護律師義無反顧,加上國際組織、人權工作者、教會積極救援,美國國會甘迺迪等議員仗義施壓;海外台僑更大舉動員,作家陳若曦面見蔣經國以「未暴先鎮,鎮而後暴」為事件定性;各地台灣人社團踴躍捐助,以「一人一信」遊說,還有「台灣之音」等電話廣播串聯。台灣人民勇於奮起,異議人士不再孤獨,當局多所顧忌,自由民主迅速成長茁壯。

如今,這些爭自由民主的場面同樣見諸香港,海外港人積極聲援,也得到美國國會幾無異議的支持。兩相比較,現今港人所面對的挑戰尤甚當年台灣人民,主要是習近平不同於蔣經國。

蔣經國強人當政,但建立於掌控黨政軍的政權畢竟是外來少數統治,對來自美國的壓力不能蠻幹到底;美麗島事件在美國壓力下,有公開審判及不判死刑的承諾。其後再有林宅血案、陳文成事件、江南案等聳人聽聞的政治命案,面對沛然的民主潮流,黨國統治已如強弩之末。蔣經國晚年懍於時勢,宣示不傳後代,並採若干民主化措施,既識時務,也提升了歷史地位。如今習近平,見識與氣度不如蔣經國,共產黨比國民黨專制強硬,對國際關切盡以「干預內政」敵視,港人面對艱辛。

事件之後,台灣人民努力不懈,民主潮流終於衝破戒嚴體制,外來統治體質崩壞,黨禁、報禁解除,也實現了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等民主常態,台灣的民主自由和人權評比近年在亞洲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四十年後的今天看來,黨外人士所追求的轉型正義尚待完成,公正獨立的司法改革仍是口號,而國家社會正常化的理想與現實差距也不小。

大選季節還應關切的是,有了民主之後,如今我們的政治是否更清明而有效能,足以讓國家社會因應比四十年前嚴厲的諸多問題與考驗。對民進黨來說,從當年的黨外抗爭到如今完全執政,前人打拚奉獻犧牲的恩義不應或忘,打造台灣為正常國家社會的目標不容鬆懈,把人民與國家利益放於個人和政黨利益之上的從政初心尤須重振。對國民黨而言,外來統治心態至今猶存,選擇性遺忘蔣經國反共保台的用心及作為,在台灣認同潮流中左支右絀,常與北京當局同唱一個調,真是莫大的反諷;百年老店要免於窮途末路,從心態到路線都須改弦更張。

選戰熱季中紀念美麗島事件四十週年,公眾理應要求政客減少政治口水和攻訐,政黨及候選人拿出負責任的政見供檢驗,加上人民明智質疑、選擇和監督,民主才有可能擺脫亂象與困境,為台灣遠大的未來重新開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