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與諾貝爾獎的距離

隨著經濟學獎昨天揭曉,今年的「諾貝爾獎週」告一段落,這是每年十月初廣受世人矚目的大事。一九○一年,它由瑞典工業家諾貝爾捐贈成立,設立生理醫學、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後來加入瑞典中央銀行提供的經濟學獎,一百多年來頒給「對人類貢獻卓著者」,發展成舉世最高榮譽。每年諾貝爾獎的公布與頒發,國際社會藉此回顧在相關領域的努力、意義與成就,也成為得獎當事人及國家的莫大榮耀。

諾貝爾獎歷史上,出現不少令人省思的紀錄。首先,男性得獎人遠多於女性,歷來九百多位得獎者中,女性只有五十多位;儘管最受崇敬的科學家居禮夫人於化學及物理兩度得獎,成為史上兩次獲獎的四人中之一,而最年輕的得獎人、巴基斯坦的二○一四年和平獎得主馬拉拉(Malala Yousafza)也是女性。其次,得獎是極大榮譽,但也有人拒絕受獎:存在主義大師沙特拒絕一九六四年文學獎,越南共產黨領導人黎德壽拒領他與美國季辛吉合得的一九七三年和平獎;小說《齊瓦哥醫生》作者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一九五八年被蘇聯當局逼迫拒絕文學獎,三十年後才由後人代領。

還有人在獄中得獎:德國新聞工作者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一九三五年在監禁中獲和平獎,希特勒卻因此禁止德國公民接受諾貝爾獎;另兩位和平獎得主,一九九○年緬甸翁山蘇姬、二○一○年中國劉曉波,都在政治監禁中獲獎,劉曉波甚至被關押至死。

文學獎不但競爭激烈,爭議也多。去年,主其事的瑞典學院爆發醜聞,迫使文學獎延到今年頒發,是七十年來首見。文學獎是世界文壇盛事,每年有約三百五十人競逐桂冠,歷來浮誇、送禮、徇私、騷擾傳聞不斷。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作品翻譯逾五十種語言,廣受喜愛,是文學獎熱門人選,但屢屢摃龜,粉絲仍年年期盼。

和平獎的角逐和爭議更大。希特勒、墨索里尼在發動戰爭前曾獲提名,獨裁者史達林亦然。得獎者雖有慈悲、智慧、真誠的達賴喇嘛,翁山蘇姬近年在對待羅興亞人的表現卻有負和平獎桂冠;且和平獎未必帶來真和平,黎德壽與季辛吉得獎的代價是南越淪亡。尤有甚者,主辦單位雖保留名單五十年不公開,每年三百多位被提名者包羅甚廣,以政客為多的提名人卻常大肆喧囂,和平獎因此揣測最多、陰謀論不斷,連四年前的「馬習會」也有人為其搖旗吶喊。

台灣與諾貝爾獎的距離不近。一九八六年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是唯一在台灣出生者,得過物理學獎的丁肇中在台灣唸過中小學並短暫於成大就讀,楊振寧、李政道曾持中華民國護照。今年中研院天文所跨國團隊視界望遠鏡(EHT)觀測黑洞計畫被國際媒體列為物理學可能得獎名單,惜未成事實。

從基本面說,在自然科學領域得諾貝爾獎靠實力,需長期耕耘。日本可為借鏡,統計顯示,日本至今有二十四位諾貝爾獎得主,舉世排名第五,以物理學、化學和醫學為多;特別是二○○○年以來,幾乎年年獲獎,凸顯了從明治維新以來重視科學研究,戰後積極培養人才的累積與開花結果。必須強調,日本得獎者不僅來自學界與研究機構,也來自企業界︰今年得化學獎的吉野彰被稱為「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是旭化成的名譽研究員;五年前得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也是以在日亞化學當高級研究員時發明藍光LED(發光二極體)得獎,顯見日本企業在研究的投入與實力。

在諾貝爾獎季節,我們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以李遠哲及丁肇中為例,除了本身在科學研究長期積極投入,也曾在美國等先進國家受過高等教育,有跨文化的薰陶,乃能在國際間出類拔萃。對於大環境,政府不僅應重視基本科學研究,也要放寬對年輕世代的限制,積極培育在國際競爭發展的人才。統計顯示,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成果,多為當事人在二十五歲到四十五歲時期完成,足見培養年輕人才的重要。另外,企業界不應只是人才和技術研發的坐享其成者,拉近台灣與諾貝爾獎的距離,也有不容推卸的責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