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索斷交是一面照妖鏡

索羅門政府決議與台灣斷交、轉向中國後,索國民眾以和平遊行表達不滿。(取自臉書「我來自荷尼阿拉」專頁)

明年總統大選在即,中國對台灣的打壓再下重手,以金錢收買索羅門當權政客向中國傾斜,台索之間三十六年的外交關係自此中斷。對於中國再搶我友邦,美國國務院表達強烈不滿,對於索羅門群島決定放棄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轉向中國的做法深感失望;而美國副總統彭斯在索國轉向後,更拒絕索國總理蘇嘉瓦瑞在聯合國大會期間會面的要求。美國國務院並且重申,台灣是一個民主成功的故事,可信賴的夥伴與世界的良善力量,美國將持續支持台灣。

台索斷交後,台灣的邦交國只剩十六國,多數為缺乏國際影響力的小國,應不致對中國產生威脅,但中國的打壓仍不可能就此中止,因此在其豐厚的政經籌碼與爭奪全球霸權大戰略之下,台灣的外交處境仍然險峻。然而,邦交國為敵人所奪,固然令人遺憾,但平心而論,邦交國的丟失,對國內政局的衝擊遠大於國際環境對我之擠壓。換言之,中國搶走我邦交國,只會挑起台灣政黨之間的對立,但對我之國際處境,並無法產生實質的損害。也就是說,中國與我之邦交國爭奪戰,反映的是台灣政局中的朝野與兩岸攻防,並非我國的國際參與程度之消長。諷刺的是,中國長期以來頻頻搶奪台灣的邦交國,卻只能引發我內部的政治效應,並不能減損台灣與國際社會,特別是經貿體系的接軌與融合。

中國搶我邦交國對台灣的實際國際處境衝擊不大。以台灣當前的政經實力,原可列在國際社會的前段班,而全球也一直視台灣為推動民主改革與經濟成長的成功故事,足以作為開發中國家的楷模,卻何以在國際體系中猶如遭到棄養的孤兒?其主要癥結在於內部對主權與認同上的分歧。此種身分認同錯亂的根源,在於二戰後日本放棄台澎主權,卻未言明主權的轉移對象,造成「台灣主權未定論」,而蔣介石政權則藉著聯合國委其接收台灣之機,對台灣進行實際的佔領行為。之後,蔣政權在國共內戰潰敗,更是將台灣據以為「反攻復國」的基地。

二戰之後,台灣的國際身分出現兩個階段的演變︰首先,是在兩蔣時代披著「中華民國」的外衣與中共建立之「中華人民共和國」隔海對峙;第二階段,則在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之後,中華民國的招牌雖然依舊存在,但已衍生為「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台灣」,以及民間亦湧現要求台灣正名運動的澎湃浪潮,以如此多元的面貌面對著國號不變,卻更為專制獨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兩蔣時代,台灣與自由世界多數國家擁有邦交,更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國際地位甚至高於擁有十多億人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然則,眾所皆知那是拜冷戰時期美國為首的自由陣營與蘇聯的共產集團對抗所賜,那時的中國是共產集團的重要支柱,西方重要國家自然不可能與之建立外交關係,因此,台灣才得以在國際體系中取得了只有大國才能擁有的地位,與當時台灣獨裁貧窮的本質完全不符。到了第二階段,台灣一方面成為經濟表現亮眼的民主國家,卻在國際外交體系中遭到無情的打壓排擠,此際不論披著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台灣的外衣,均無法在國際社會中獲得適切的身分與地位。反觀愈加專制獨裁的中國,卻成為一頭巨獸,在國際上橫行霸道,順之則生,逆之則亡,散發強烈的負面能量,威脅人類的文明與普世價值。

由此可見,台灣的國際地位與本身政經實力無關。台灣在最悲觀灰暗、搖搖欲墜的年代,卻擁有最輝煌的外交關係;及至創造經濟奇蹟與民主改革的寧靜革命,邦交國卻一路滑落,場面寥落。令人憂心的是,對於台灣在國際社會之中實力與地位不相稱的狀況,批判力量與角度卻來自內部,尤其是親中的藍營政客,一直以不承認九二共識為兩岸關係惡化的主因,指責民進黨挑釁,但對中國的打壓卻不敢「大小聲」。這些披著中華民國外衣,卻心向中國,整天鼓吹兩岸一家親的政客,在台索斷交事件上,又照例跳出來「批台灣、護中國」,再度讓國人看清彼輩的真面目。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