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混合戰爭與「中共代理人」法案

◎ 陳尚勇

日前,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針對修訂「中共代理人」法案的報告中指出,近年來,中國以「銳實力」對國內、外民主國家與社會滲透和分化,已經引起了高度重視,美、澳等相關國家,更是分別強化、制定外國代理人登記法和反滲透法。對我國而言,中國對台滲透之嚴重程度,已早早超出了所謂「銳實力」的範籌,而是讓台灣陷入在「混合戰爭」中。

「混合戰爭」(Hybrid warfare)一詞,來自美國,21世紀初,軍事理論家建議在傳統和非傳統戰爭的分類間,將不能純粹地歸為戰爭和和平時期的武裝行動歸為「混合戰爭」,同時也是將普通的非正規、不對稱手段與持續操縱政治與意識形態衝突相結合。「混合戰爭」這一概念的定義是模糊且複雜的,它是一種敵對行動,然而攻擊方並不追求傳統的軍事入侵,而是通過結合採取隱蔽行動、破壞、網絡及媒體戰和向敵方境內的反對派提供支持,來壓制其對手。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採用「非直接行動戰略」的方式,大約佔了「混合戰爭」中的七成至八成。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分析家們認為,「混合戰爭」比國家之間或其他武裝集團之間的衝突大得多。

實施「混合戰爭」最主要方法是攻擊方藉由「第五縱隊」,在敵方境內,製造系統性危機事件,在其國家體系框架內,建立促進危機進程深化的分支點。這些分支點的產生是在藉著國家政治和經濟生活不穩定,為了讓需要或所扶植的政治力量上台,在武裝反對派(或是暴力激進團體)的直接或者間接支持下,在該國內製造「可控騷亂」局勢。在大眾媒體和通信技術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敵對方和反對派的領導層更能夠有效影響人的意識和整個人民群眾的潛意識,刺激大規模騷亂,違法行為和秘密破壞行為。

「混合戰爭」最主要的特點是由攻擊方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資源(技術、資金、人力資源)進行的侵略性戰爭,目的是使敵對國家內部瓦解,破壞其軍事經濟潛力,持續的心理戰作用,並獲取最大的協同心理效應,以使攻擊方(侵略者)盡可能少地武力干預,達成政治目的。在此條件下,佔領別國領土已經不再屬於「軍事佔領」範疇。

綜觀國內,被中國統戰的邊緣政黨(如新黨)、統促黨、愛國同心會、二水共黨廟及相關共產黨依附組織等,假用「自由民主」之名的紅色代理人,宣揚中國共產黨等相關統戰文宣、思想、組織和設立據點,其實已是標準的「第五縱隊」,他們在我國的國家體系框架內,建立特殊的「外部控制」組織機制,間接、隱蔽控制著相關的活動;並意圖改變或者摧毀台灣人民的民主價值觀,已讓我國陷入了中國所發動的「混合戰爭」中。

對抗「混合戰爭」的策略,首先是必須維持國家、社會制度以及公共意識的穩定,防止內外力量企圖改變國家社會政治體系;其次,是防止通過使用各種訊息技術,破壞國家體制的企圖(也就是假新聞)。同時對於危害國家安全及民主價值的「第五縱隊」應採取及時、果斷措施,切斷其境外資金來源,並法辦相關份子,因此,總統蔡英文女士宣示,立法院本會期努力完成「中共代理人」修法,實為是反制中國對我「混合戰爭」的最佳方式。

然在防止中共滲透並兼顧言論自由間,倘以參考「混合戰爭」的定義、特點,作為界定「中共代理人」及「危害國家安全、主權」的主要依據之一,未嘗不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作者為前空軍軍官,中正大學戰略暨國家安全碩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