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無知、低俗的族群歧視

◎ Pasu’epoiconx 浦忠成

什麼樣的族群內部總有資質條件不同卻兀自努力、克服生命艱難的成員,有的一帆風順,有的遭遇困境,有的修身養性、謹言慎行,也有的瀟灑活潑、不顧細節;有的終身勞瘁,有的生來含著金湯匙,有的長壽,有的早夭,有的富裕,有的貧窮,這是人間常態。但是單憑一類狀況就要貿然評價、批判甚而歧視某一個群體,這就是偏見、偏執。臺東縣議會日前就上演一齣無知、低俗的族群歧視與攻擊的質詢。一個漢人議員以「原住民愛喝酒才短命」、「臺灣人不欠(原住民)」之類的言詞進行他的質詢。

有些詞語本來是中性的表意,但是一有指涉,那種刻版印象與攻擊的意圖就顯現了。愛(會)唱歌跳舞、會運動、熱情、優閒、樂觀、喝酒等詞彙,用來形容一般人(漢人),這些不是惡意攻訐,而是肯定的語彙。等用來指涉原住民,那就是喜愛玩樂笑鬧、四肢發達、不謹守分際、懶惰、不深思熟慮、酗酒等具有偏見的詞語了。

「愛喝酒所以短命」有幾個命題需要處理:愛喝酒真的就短命?原住民真的比漢人還愛喝酒?原住民真的因喝酒短命?這些問題我相信專家們一時間也沒有確切的證據。原住民整體比全國民眾平均餘命有一段差距,專家認為那是因為生計收入、生活(工作、人際等)環境、醫療資源、交通設施等確實存在巨大差距所造成。

至於漢人議員說「臺灣人不欠(原住民)」,這裡出現嚴重的歷史錯誤。「臺灣」一詞是原住在臺南安平一帶西拉雅族人部落的名稱Taioan,漢語有「臺員」、「臺窩灣」等說法,後來逐漸成為「臺灣」,這就證明來自漳州、泉州的閩南人原本不是「臺灣」人,今天自稱「臺灣」人是偷來的,正如現在說「臺灣話」就是「閩南語」,這些都不符合早期歷史事實。

至於今天冒稱「臺灣」人的族群是否欠或不欠原住民族?不講別的,單拿連橫《通史》所說「臺灣固番人之土地也」一語,道理、答案就出現了。作為南島民族成員之一的臺灣原住民族,根據考古、語言與人類等多學科的研究發現,進入臺灣最早已超過六千年,即使晚到的平原族群也有千年。今日原住民族群淪為弱勢、少數,最大的原因是自大航海時期遭到武裝殖民統治者的掠奪、壓迫(如荷蘭、西班牙),接著漢人尊稱「開台祖」的鄭成功入臺,將臺灣轉變成為漢人社會,開始大量的漢人進入臺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從此遭到集團侵墾,如埔里、宜蘭。等到日本據台,更是由國家機器夥同民間掠取原住民族土地。戰後這種制度被延續下來,以漢人為主的國家繼續占有原住民族的土地(國有地、林班地等)。由這個角度看,冒稱「臺灣」人的族群欠不欠呢?

原住民族在文化上原不認為土地是屬於自己所有,而是人類屬於土地,土地資源夠用就好,所以採取火耕、游耕而非定耕,所以當初漢人上岸,也能分享土地的資源。但是移民來到別人居住千百年土地的漢人,卻是逐步侵墾、圈地。族人為了生存,只得逃離,不服者遂以馘首報復。所謂臺灣四百年史,就是原住民族被壓迫、土地遭掠奪的歷程。

由於歷史的偶然,讓臺灣成為一個多元族群聚集的國家,彼此尊重、寬容應該懸為最高道德,在議會殿堂質詢的議員如此無知無識撕裂族群關係,真是臺灣民主之恥!

(作者為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