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民主正在崩壞?

隨著選舉季節到來,政壇每天鬧熱滾滾,政治言語爭鋒此起彼落。政治大咖合縱連橫,總統大選是否演變成「三腳督」?在野新政黨林立,是否導致國會各黨不過半?在在備受關注。就在此時,國際情勢變化日亟,美中貿易大戰不止,香港「反送中」抗爭已成「回歸」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日韓齟齬越演越烈,而對岸中國雖內部危機四伏,它吃掉台灣、介入我國大選的野心不減。曾有人說,傳統上年份每逢九必有動盪,二○一九年似乎印證這一說法。

面對內外變局,台灣不能繼續埋頭內鬥,政媒沉迷於幾無止境的「鬥嘴鼓」,卻無視國家社會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積極地說,我們應經由總統及國會改選的過程和機會,把台灣所須積極因應的內外挑戰、長中短期問題,進行路線與解決方策的認真辯論,在亂局和變局中走出長治久安之路。除了選賢與能,也須同時讓民主和政治文化制度,歷經大選而向上提升。

具體而言,經濟方面,台灣整體經濟投資需要提振,上班族長年低薪的局面有待打破,產業上進轉型也亟須加強。美中貿易大戰提供我國擺脫經濟依賴中國的機會,其間必有陣痛,端視能否有效因應。同時,氣候變遷及減碳、對外經貿邊緣化的問題鮮受關注,卻可能嚴重傷害中長期發展。另外,經濟社會政策近年「進步」當道,是否需務實調整,政府的角色力求適當,大選也應就此認真辯論。

其次,少子化與高齡化已然到來,不僅不利經濟成長安定,年金和長照、菸稅爭議也都源自於此。儘管主政者宣稱這是「國安問題」,政策上至今仍說多做少。更嚴重的,少子化已衍生兵源問題,徵兵、募兵制度更攸關國家生存,政客避而不談,挑戰卻有增無已。同樣地,從小學到大學,學校供過於求,大學倒閉案例時有所聞。大選不僅應認真辯論,因應人口減少及結構改變的嚴重挑戰,尤不應在大選辯論議題中缺席。

外交、安全考驗同樣不容規避。中國的威脅有增無已,且有如「紐約時報」上週所指出,「香港『反送中』催化台灣社會紅色恐懼」。美日是我國最堅強的安全及經濟友邦,安倍為近年對台灣最友善的首相,川普總統更以軍售等主動力挺我國。然而,我國至今禁止日本「核災食品」進口,也無力解決美豬進口問題,這不但是經貿的自我孤立,也坐失透過經貿增進與美日全面關係的絕佳機會。

面臨嚴酷考驗,台灣沒有繼續內鬥內耗的本錢,這對政治人物、政黨及選民都是重大課題;特別是公眾的明智選擇,更為根本。不過,公眾要維持理性思辨、明智抉擇所需的環境,主要是媒體現狀,並不理想。

據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最新民調,台灣民眾有三分之二(六十五.九%)不同意「台灣媒體的專業表現良好」的說法,五十七.八%認為新聞媒體是「社會主要亂源之一」;而媒體處理新聞最需改進的是「查證不確實」(九十五.七%)。另外,近六成(五十八.五%)認為台灣存在「紅色媒體」問題,雖對其嚴重與否判斷不一。至於電視名嘴,受訪者認為他們是「立場鮮明的煽動者」、「譁眾取寵的表演者」都超過三分之二。這就突出當前的嚴重問題:新聞每天很熱鬧,卻聳動、誇大、膚淺大行其道,事實真相難以明白,基本事理也常講不清楚。尤其電視每晚談話性節目政治爭辯攻訐,有些名嘴偏見立場超越理性專業,日積月累,以致爭議事件信者恆信,理盲濫情者眾,公共政策難以理性討論。台灣每晚在爭吵中度過,政黨惡鬥更甚,不少人彼此不喜歡對方,互信漸失,社會分裂對立嚴重。

具社會公器屬性的媒體公信力受質疑,民主機制另一重要工具的民調也出狀況。民調旨在調查真實民意,有其專業與倫理,但在台灣卻變質,有些民調竟成政治上各取所需的「民調」,可依委託者需求做成「民意調整」。有如國人所見,朝野兩大黨都以民調決定候選人,其紛爭與被指未能選出最強自是它們的家務事,但民調的公信力因此受害,才真是台灣民主的憂患。

台灣民主歷程經三次政黨輪替,藍綠兩大黨都曾完全執政,大選不僅考驗主政者,提供在野者機會,也檢驗我們的民主機制運作。在候選人及政黨得失之外,民主向上提升或走向崩壞,應是政治激情中更值得關切的重點。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