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綠色基礎設施 治水防洪新招

◎ 程孝民

氣候變遷已改變全球的水文循環,水患在全球各地輪番肆虐;「雨炸台灣」的淹水威脅,已成為國人的日常夢魘。

傳統的治水方式,無非是藉由雨水下水道,儘速將雨水排入河川、放流大海。先進國家的因應之道,已進化到利用「綠色基礎設施」,就地、就近做好雨水管理措施,藉此降低雨水下水道的排水負荷,這也是台灣目前最欠缺的理水觀念。

面對瞬間強降雨,傳統設計的排水設施早已不堪負荷,綠色基礎設施的多元方案,即可發揮救援效果。舉例扼要說明如下:

一、利用綠屋頂、綠牆(垂直花園)截留建物排雨,再配合儲水桶接貯雨水,做好家戶/大樓雨水管理。

二、借助樹冠截留雨水,或以「雨水植栽槽」分流降雨,減緩都市淹水。

三、利用公園綠地營造「雨水花園」,發揮微型生態滯洪池的效果。

四、「蓄洪井」佔地面積不大,蓄水容量可依各地需求彈性設計,是都會區舒緩淹水威脅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傳統的雨水下水道等「灰色基礎設施」,已不足以因應氣候變遷下的強降雨,「綠色基礎設施」無疑可以彌補其不足。唯有多管齊下、各方配合,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深刻理解此點,往後應該不至於再看見以「剃頭式」的手法修剪行道樹的慘況。

(作者為資深景觀建築師、自然資源管理專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