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週報》雙眼流出別人的血 才是真的國際交流——彭雅玲讓排華印尼人也能挺華

彭雅玲帶領哥倫比亞的學員進行工作坊。(彭雅玲提供)

採訪◎記者何宗翰

歡喜扮戲團於2016年演出的「Echoes of Asia」。 (彭雅玲提供)

互相分享生命故事 劇場超越語言

劇場工作者彭雅玲接受文化週報專訪,淺談她走訪世界各地「藝術外交」的歷程。(記者何宗翰攝)

口述歷史的價值在見證,從個人記憶還原歷史現場,也許在時間洪流中無關大局走向,卻往往牽引出更多人性、情感的一面。劇場工作者彭雅玲用口述歷史為媒介,走訪世界各國聆聽當地真實的生命故事,再用戲劇表現出來,她說:「語言,在我們的劇場裡從來不是問題。」

彭雅玲1995年成立歡喜扮戲團,以「台灣告白」系列作品,多次應邀參加國際藝術節,在沒有翻譯、沒有字幕,演員直接以方言演出的情況下,感動了各地觀眾。她說:「我覺得文化交流不是去到當地,然後就進行一場演出,不是只想著我們要講什麼,表現我們多美、我們多會,應該先聽聽別人要講什麼,再將我們自己的故事來跟他們分享。」

望加錫是印尼南蘇拉威西省的首都,1997年曾發生混血華裔男子失手打死伊斯蘭教女子,後續引發大規模暴力事件,種下1998年印尼排華暴動的因子,至今雙邊仍壁壘分明。2016年,彭雅玲受邀到望加錫進行 「Echoes of Asia」計畫,訪談一群當地的華人,再由印尼演員演出華人的故事。

「跟印尼人在一起的時候,聽到非常多華人的壞話;去到華人家裡時,他們甚至不讓帶我來的印尼人踏進家裡。」彭雅玲說:「我把聽來的壞話都跟華人說,再把回應跟印尼人講,才知道印尼政府對華人、華語文化處處打壓,印尼教科書上明白寫著反華,政府勒索華人的事也多到不勝枚舉。」

「很多華人在訪談中都提到,他原本有10多個兄弟姊妹,現在只剩幾個,我以為是幼兒死亡率高,後來才知道,幾乎每一家都曾經歷全家被燒光光。」彭雅玲說,親眼見到手足被強暴的、躲在衣櫥裡的經驗也多得不得了,「財產付之一炬,爸媽帶著小孩走投無路,我問他們怎麼站起來?靠團結起來標會,然後拚命做生意。」

聆聽、飾演華人 印尼人流淚相挺

彭雅玲回憶,歷經3週的訪談、排練,「Echoes of Asia」舉辦了一個座談會,來了很多學者、專家和記者,劈頭就對著華人長相的她開罵,「我都還來不及聽翻譯說罵了什麼,那些印尼演員全站起來,聲淚俱下地替我辯護,他們聽了我3週來的訪談故事,又親身飾演華人,對華人的印象都改觀了。」

「演出當天下了大雨,我在印尼人的區演出,是華人不涉足的地方,我採訪的對象沒有一人到場。」彭雅玲說,直到最後一刻,10多輛車才一起全到,「我以為他們不來了,他們說原本不想來,然後拿出一張濕淋淋的報紙,說座談會的新聞上了頭版半版,華人在當地從沒有這樣大篇幅被報導過,所以一定要來支持。」

今年8月,彭雅玲受邀到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參加女性和平現場藝術節,以「客家藝術作為戲棚」主題進行工作坊、演講及演出。「波哥大街上有很多武裝軍人,據說每年有高達5千人在街頭被槍殺,邀請我的藝術節總監Partricia Ariza長年在街頭抗爭,71歲的她每天出門都穿防彈背心,身邊24小時有4個保全保護。」

彭雅玲說,幾年前去阿根廷城鎮Dolores做劇場,有人告訴她Dolores在當地的意思是「哭到流血」,因為西班牙人把印第安人殺到堆成一座山,血流成河,整座城鬼哭神嚎,「我問她政府的原住民政策是什麼?」對方回答:「殺光光啊!」但到哥倫比亞後,城市裡看得到黑人、原住民、西班牙裔的白人、還有混血的人,「我很高興看到種族融合,當地人問我去過哪些南美洲國家,我說巴西跟阿根廷,對方就開玩笑說,那不是拉丁美洲,他們自以為是歐洲。」

Partricia Ariza執導的戲「CAMILO 」取自真實故事,講一位傳教士Camilo,雖然很信奉天主教,因為想達到真正的和平、正義,最後披上游擊隊的戰袍去跟政府對抗,但後來被出賣了,37歲就被打死,「他們的劇場就像馬奎斯的小說,畫面華麗,融合天主教的儀式和原住民的歌,劇情魔幻寫實,演出時當事人的兒子就坐在我旁邊,他父親死後,他流亡美國20年才回國,演出時就在旁邊為我講解劇情。」

「工作坊的學員中有原住民的女孩,因為村子裡有游擊隊領袖,遭到滅村式攻擊,從此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彭雅玲說,面對暴力,他們無力生氣或抗議,如果你是平民,就只能眼睜睜看著父親、小孩死亡,除非成為游擊隊;也有美麗的女學員,年紀輕輕就染上毒癮。

哥國女孩搧紙屑 祝福如紙錢灰飛

「第一天,我讓他們分享最快樂的一天,所有人都大哭了,因為我要他們說的是還沒有發生、想像中最快樂的那天,很多人幻想著如果有一天能跟家人共度的樣子,但那是不可能發生了。」彭雅玲說,「第二天,我要他們回想最悲傷的一天,但不能用說的,而是透過儀式,用扇子搧起很多紙屑,我解釋台灣文化中燒紙錢的意義,化為很多祝福,象徵生命的轉化跟昇華。」

「一個從世界另一端來的人,跟她們抱在一起,感同身受地流下眼淚,如家人般仔細聆聽,又一起完成作品,我所做的,真的不是往常一般的國際文化交流。」彭雅玲說,有學員排練完後,抱著她哭說要做她女兒,還有人說要做客家人,她們說:「因為妳是台灣來的,你們有很多的傳統,哥倫比亞都沒有。」

「我覺得台灣的外交,需要這樣很深入、很情感、很人文的交流,是參與當地的生活,而不是行禮如儀的找當地重要人士來拍個照、吃個飯、寫個報告。」彭雅玲感嘆,每次申請補助事前繁瑣的企劃案、事後還要花幾週應付要求嚴謹的結案程序,「業務承辦人的態度,都讓我誤以為自己有領工資了。」

過去幾年來,歡喜扮戲團都在進行「客家女聲」計畫,邀請台灣各地的客家人寫詩,一起在不同地方朗誦演出,並結合當地的山歌班、胡琴班,媽媽土風舞班、八音團、甚至邀茶農來做茶席,彭雅玲今年10月還將邀請實驗劇場鼻祖—丹麥歐丁劇場的4位導演和演員,到3個客家庄跟3個客家小學一同演出,將拉丁的探戈、歐洲的古典樂、甚至踩高蹺表演融入客家文化中。

小檔案》彭雅玲 口述歷史劇場推手

彭雅玲1980年加入台灣方圓劇場當演員、編劇、導演,1988年赴英國倫敦肢體劇場學校學習表演,1995年成立歡喜扮戲團,以「台灣告白」系列作品,多次應邀參加國際藝術節,後來並將口述歷史發展成儀式性劇場,曾多次遠赴歐洲、中南美洲帶領工作坊。近期也邀客籍女性創作者創作「客家女聲」客家詩劇場系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