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中國客不來了?

中國宣布八月一日起暫停人民以自由行來台灣觀光,後續還可能限縮或暫停團體旅遊。這一舉措在我國引發關注,觀光業者估計將減少從七十萬人到兩百七十億元收益不等的衝擊。蔡英文總統批評,中國把觀光客當政治工具,令台灣人反感,官方立即推出三十六億元擴大國民旅遊獎勵方案以為因應。

各方對北京當局的用意,說法不一;但從中國對台灣的作為看,不脫其一貫本質。國台辦說,這是因民進黨政府推動台獨活動,煽動對中國敵意,挑動雙方對立,嚴重破壞了自由行的基礎和條件。這一說法,既顯現中國對付台灣絕無「政經分離」這碼事,觀光客人數的收與放都出自政治考量,是其政策工具箱中的一項;也凸顯了它「做賊喊捉賊」的強盜說詞,把一切過錯都歸咎對方的百般不是。

由於事出突然,各方揣測甚多,陰謀論隨之出籠。時間上,台灣正進入總統及國會改選政治熱季,有人因此推斷中國藉此給台灣製造壓力,企圖以觀光衝擊整體經濟。有人把它與現在進行式的香港人民「反送中」抗爭掛鉤,因前特首董建華剛把台灣列為「幕後推手」之一,要給台灣一點顏色看。還有人認為這是北京當局對台灣各方不接受「一國兩制」的不滿,也已不在乎國民黨的選情。

從自由行的本質推敲,或可看出中國的若干考量。中國人民來台灣自由行始於二○一一年,起步較團體旅遊晚了三年,但人數已與團客相去不遠。統計顯示,中國觀光客在二○一五年達最高峰,三百三十萬中國客中,一百三十萬是自由行。去年中國來人兩百零五萬,自由客約一百萬。自由行相較團體行動受歡迎,是觀光旅遊的必然發展,對中國人民來說尤其如此。

中國不是民主自由國家,人民出國觀光受到管制,團體旅遊較好掌控,自為以監控人民為能事的北京當局所偏好。相形之下,中國客自由行在台灣民主自由社會所見,威權當局難以控制,一遇「敏感」時機或配合政策,乃成優先限制對象。但從中國人民角度而言,來台灣旅遊歷經開放十年,趕行程、爭購物、走馬看花的團體旅遊已難滿足,越來越多人希望以較慢步調、較多時間體驗台灣的山水和社會人文。從起初的「到此一遊」轉為深度、定點或專題旅遊,各國經驗皆然;對台灣有興趣的中國人民轉向自由行,事有必然。

中國客人數和結構的變化,其實也反映了台灣降低對中國依賴的過程。中國客前來,始於馬英九主政時期,人數達到高峰,比重也在二○一四年躍居外國旅客首位的四十五%。今年上半年,中國客比重已降為二十八%,其中自由客約居半數。中國客在觀光重要性降低,有北京當局於民進黨完全執政之後的抵制,也可歸因於我國在爭取日、韓客及以免簽吸引部分東南亞客的努力。在發展觀光之路,台灣顯已設法應變,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做出了若干成績。

儘管如此,我國的觀光旅遊有待努力之處不少。台灣素有「美麗島」雅稱,兩年前還曾被英國旅遊指南Rough Guides列為全球十大必訪國家之一:民主自由、高鐵、森林、高山、溫泉、陽光海岸、現代建築、古老廟宇…是它舉出的台灣吸引人之處。不過,就發展觀光而言,我國並未善自發揮地理人文特色,打造觀光先進國家。

多年來,我們的觀光旅遊仍停留在重量不重質的階段。硬體方面,台灣交通網路建設大致不差,但對自由行旅客來說,連接景點最後一里路的公共運輸仍欠便捷。軟體方面,以風景名勝及公共交通為例,外語廣播及標示是基本且所費不多的服務,國際通用的英語最基本,還可針對個別國家遊客較多的景點,增添語文服務;能提供友善體貼服務,自可近悅遠來。

更重要的,台灣還欠缺像日本一樣令人想一去再去的吸引力,這是文化實力的展現。台灣是全球南島語族文化重鎮,有獨特的漢文化累積,有日本遺留的鐵道等建設,也有各族群在此融合孕育的多元豐富文化,加上美麗的自然景觀,沒有不能打造成觀光先進國家的道理。中國客減少了,甚至不來了,只要確實應變努力,何嘗不能化為促動我國觀光旅遊更上一層樓的契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