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鏗鏘集》歷史感

台灣大學人文館興建工程,因牽連日治時期建築群,戰後的新增建築以及校園入口意象,引起師生爭議,校友或外部捐助的指定新校館興建引發的某些校園整體形貌變遷,受到關注。爭議各有論點,如何落幕不得而知。但歷史感薄弱的台灣,輕忽都市的歷史意象與文化意味問題,值得省思。

位於台北市敦化南路誠品書店總店租用的大樓將進行都更,拆除改建。完工啟用於一九八○年代末的這座新古典風格建築,基地原是國泰企業創辦人蔡萬春與蔡萬霖、蔡萬才、蔡萬得幾位弟弟的宅邸所在,當時敦南、仁愛圓環一帶相對城中區仍屬偏僻,後來台北市逐漸向東區發展,成繁華地區。蔡萬春長子蔡辰男籌建以新國泰大樓為名的這座建築,似有將之成為某種企業精神的座標意味,兼有某種建築文化形塑的企圖。

但新國泰大樓落成時 ,蔡辰男已因同父異母弟弟蔡辰洲涉入政治,拉攏十多位立法委員成為所謂十三兄弟,引起蔣經國側目並進行整肅,引發十信擠兌案,國泰集團分解,形成蔡萬霖以國泰人壽為主體的霖園集團,蔡萬才以國泰產物改名而成的富邦集團;原蔡萬春一脈後來以飯店群續存,而蔡辰男的新國泰大樓也因連帶的債務清理問題被迫轉讓。經新光人壽,到後來回到蔡萬霖之子蔡鎮宇的產業。這座建築一直以來,以誠品書店總店而成為某種文化風景。

蔡辰男意氣風發時,以收藏明清字畫及台灣近代繪畫,設立國泰美術館和出版二十一世紀彩色百科全書的百科文化,涉足文化。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在此設店,也算一種意外的圓夢。

但夢要破滅了!這座建築新業主顯然並無考量文化意識和歷史意識,純粹站在投資觀點。都更以增加容積鼓勵舊建築改建,本有除舊佈新的想法,但這是必要的都更嗎?三十多年建物,拆建將製造多少廢棄物?浪費多少資材?實非都更意義所在。台大舊校舍改建,多少還有人關心。誠品書店敦南總店所在建築,原本追求某種恆久性文化和歷史意象的心,被忽視了。

這座大樓會不會留下來,取決於蔡家後代的業主一念之間。它留存的意義與價值遠遠大於改建增加容積的利益。看看它花崗岩外牆形塑的意象,原本就意味著抵抗時間,追求恆久。要有歷史感,台灣才會有時間的深度,台灣人也才會有自信心,一種來自文化的自信心,台灣才會真正受重視,才像一個有文化深度的國家。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應該也反映在這樣的課題。

(作者李敏勇,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