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製」再出發

圖為2018年台灣手套博物館展出一只六米高的手套,打破由美國保持2米半的原記錄,這只手套完全靠手工一針一線,車縫一個月而成。(資料照)

去年美中貿易戰爆發,身為兩國重要經貿夥伴的台灣,不免受到強烈衝擊,但是危機亦是轉機。根據經濟部統計,去年外銷訂單在國內生產比重達四十七.九%,比前年增加一.一個百分點,是四年來首度高於在中港生產比率;調查也顯示,中國台商有十五.八%考慮將生產線移出中國,其中有四十一.八%將移回台灣,主要是高科技業。加上台商回流投資金額已逾四千億元,顯見台商回台的趨勢不斷增強,有助製造業在台生根,改善台灣經濟體質,提升薪資與就業。

台灣曾創下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奇蹟,不僅全球市場到處可見台灣製(MADE IN TAIWAN)產品,台灣錢淹腳目的結果,牽動股市上萬點,消費市場的熱絡。然而,經濟高度成長也衍生了後遺症,薪資、土地成本都在飆升,而環保與勞工抗爭頻仍,企業經營充滿不可預期的變數,於是產業出現外移的風潮。而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才剛起步,工資土地低廉,加上極權政府可以大量使用租稅優惠與補貼的政策工具,有效率維持勞動市場的穩定,以及語言文字相通,因此中國遂成為台商外移的首選。台商西進潮的第一波是傳產製造業,第二波則是科技產業,官方統計的外移資金約二、三千億美元,但實際金額可能數倍於此,可謂資金、人才、技術大量流出台灣,西進中國,造成兩岸經濟形勢為之逆轉。中國經濟歷經近三十年的兩位數成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世界工廠,「台灣製」被「中國製」取代;反觀台灣,產業被掏空,工作機會流失,薪資停滯,管理階層與企業主出走,在在弱化台灣內部的投資與消費,造成經濟形勢每況愈下,與中國的高成長形成強烈對比。

事實上,目前台灣的人均GDP仍遠在中國之上,但經濟行為摻雜很多心理因素,由於台灣經濟是趨勢向下,而中國則處於上升趨勢,強烈影響兩國人民的消費行為。中國人因為可以看得到未來,因此花錢消費較無牽掛,出手闊綽;而台灣人則對未來審慎保守,消費行為思慮多,寧可多儲蓄以供養家、退休之用。故而在市場上,中國人的「暴買」受到全球市場歡迎,成功營造出中國人比台灣人有錢的假象。另外,企業大量西進之後,「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三角貿易盛行,導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大幅攀升,尤其中國更居近五成之多,使得台灣的GDP變得虛幻不實,創造的就業大多落於中國勞工身上,本國勞工則眼見亮眼經濟數據卻無法分享果實。可以說,台灣經濟變成無感成長,與日本的失落三十年相仿,主要癥結在於台灣的製造業大多在海外生產之故。

令人憂心的,兩岸之間並非正常的國家交往。中國始終具有併台野心,且不承諾放棄武力犯台,因此彼此之間的經濟依賴關係與台灣經濟逐漸邊緣化,已被中國轉化為政治上的依賴模式。台灣近半的海外生產基地在中國,形同被中國綁架的政治人質。中國充分利用了這種關係,或者展開對台統戰,入島、入戶、入心,有效拉攏各界人士;抑或在產業上削弱台商、扶植紅色供應鏈;甚至展現軍事肌肉,可謂文攻武嚇加銳實力,無所不用其極,企圖使台灣內部分化,經濟斷鏈,失去對抗中國的決心。台灣形勢之險峻見諸明年總統選舉,竟有所謂「給中國飯吃」與「跟中國要飯吃」的爭論,殊不知,不管是要飯或給飯,都改變不了身家財產押注在中國的風險。一旦此種與中國利益牽扯至深的人當選總統,台灣的下場將難以想像。

美中貿易戰,是自由市場與保護主義矛盾對立之白熱化,台灣處於夾縫之中,不管如何選邊站,最重要的乃是調整「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畸形結構。台灣的當務之急,在於進行長期的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吸引台商回流,以投資高科技為主;一方面則扶植5+2產業,完成產業的升級與轉型。由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的降低,及在國內生產比的增加,可見吸引台商回流及本土企業擴大投資已初見成效。雖然,台灣生產增加一個多百分點,仍不足以改變台灣經濟對中國的傾斜,卻意味著高品質台灣製產品的再出發,只有如此的走向,台灣才能走上經濟自主之路,成為不受中國威脅的經濟與政治自由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