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青年時評)談陳芳明教授的「長輩」

◎ 徐秉鈞

〈天然獨與老台獨〉〈我看不見賴清德〉兩篇文章中,陳芳明教授曾多次提到「長輩」二字,似乎不太滿意賴前院長的選舉策略,認為他只是一個被長輩拱出來的候選人,缺乏自己的形象與主張,「我看不見賴清德自己的語言。」陳教授在六月七日的臉書上如是說。

文章中,陳教授也提到「性別」這個淵遠流長的命題,認為蔡總統自上任以來就遭受許多「男性」質疑,反觀賴清德則是被龐大的「父親」影象所遮避。

首先,「父親影像」容易讓人(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聯想到佛洛依德的理論——戀父情意結(Electra Complex)。要知道的是,這個「父」,並不一定指涉親生父親,他可以泛指所有陽剛、具領導氣質的「年長男性」。雖說佛氏的確對心理學貢獻良多,但放眼當今主流心理學界,他的理論已逐步式微。理由在於,佛氏的觀點充滿「泛性論」的色彩——所有的心理現象在佛氏看來都和「性器」密切相關。而這種理論並不符合科學上的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意即我們很難證明他錯,因為他永遠可以自圓其說。它就像一隻可以恣意生長的渦蟲,無論你切了多少次,它的每一段還是可以無限複製下去(這個比喻出自威廉詹姆斯之口,當時他的批評對象是馮德,容我稍微借用一下)。而目前的科學儀器對它完全束手無策,因為根本偵測不到所謂的情意結。

我能理解,佛氏理論在人文領域中還是有一定的立足之地,素來馳名於文史領域的陳教授自然會用這種方式來解讀文本。但我想說的是,任何政治上的解讀,都存在一個詮釋學上的「疆界」,宜「謹慎,謹慎,再謹慎」。

再者,我認為頻繁地提到長輩這件事情,其實不是很必要,某種程度上也模糊了整起事件的焦點。蔡總統是在位者,位居民進黨的權力核心,在這種情形下,賴清德依靠黨內大老提攜引薦,與蔡總統競爭,難謂不合理。再者,鑑於2018年1124選舉慘敗,民心向背昭然若揭,四位長老因而公開發起連署書,籲請蔡總統讓位。呼籲文中,除了某些措辭太過犀利以外,我看不出有何不妥,也不知有何處違反民主精神。難道黨內大老們就應該受制於他們輩份和地位,必須噤若寒蟬?又或者像總統山(Mount Rushmore)上的石像,對基層民眾三年來所累積的反對聲浪充耳不聞嗎?

島嶼轉型中,許多新舊價值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齟齬難免,但請記得:長者並不是「失語者」,他們反映的是另一個世代的聲音,我們應該給予尊重,嘗試去理解不同的想法,保持耐心溝通交流,否則迎接我們的不會是黎明,而是一言堂的斷崖。

(作者為心理系學生,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