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梅雨的英文是日本血統?

◎ 曾泰元

新聞報導「梅雨季『滯留鋒』週六接近台灣」。梅雨,來了!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是如此定義梅雨的:「中國南部五月至七月、日本南部六月及七月初所下的雨,因正值梅子成熟的時節,故稱為『梅雨』」。

近些年來,我專注於研究英文裡源自中文的詞語。2018年底,我對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做了全面普查,得到了500個左右的「漢源詞」,卻不見梅雨這個成員。

許多英文的文獻都把梅雨直譯為plum rains(做形容詞時用單數形,如plum rain season/period「梅雨季/期」)。梅雨是東亞特色,與中文高度吻合的英譯plum rains怎麼不是漢源詞?難不成是OED漏收?

非也。OED以複數形的plum rains收了梅雨,並說「偶爾也用單數形」(英文原文從略,下同)。然而問題是,OED認定plum rains是直譯自日文的「梅雨」,不是漢源詞。

怎麼會這樣?梅雨不是中國古代就有嗎?梅雨的說法不是中文固有的嗎?OED怎麼會做出這樣違反我們直覺的判斷?

持平而論,這就如同tofu(豆腐)以及其他許多類似的案例,雖然無奈,卻是事實。豆腐是中國古人發明的,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日本的豆腐由中國傳去,時間晚了千百年。然而英文的tofu的確是向日文借的,於1880年明治天皇時期進入英文,有明確的語料證據支撐。不少原產中國的概念事物,都是通過日文的仲介才為西方所知,讓人喟嘆。

回到梅雨。OED在詞源裡交代了plum rains的由來,說這個詞語「指的是每年此時梅子成熟」。OED給plum rains下的定義是「初夏和仲夏日本和中國南方的降雨或雨季」,和我們的理解相仿。

OED除了以直譯的plum rains收錄了梅雨,還在詞源裡要讀者點選超連結,參見日文音譯的bai-u。一個梅雨,兩種收錄,直譯、音譯兼有,令人訝異。

比起直譯的plum rains,OED對音譯bai-u的定義明顯簡略,梅雨的發生地中國未提:「初夏或仲夏日本的降雨或雨季」。至於原因,我估計是後出轉精:1972年OED的《補編》(Supplement)收錄了bai-u,之後就未曾修訂。2006年OED線上增收了plum rains,打磨了梅雨的定義,讓它更符合當今的客觀事實。

韋氏詞典(Marriam-Webster)也都收錄了梅雨的日文音譯bai-u,但未收直譯的plum rains。與OED不同的是,韋氏把bai-u作形容詞解,定義裡的雨季時間提早,地點多了中國:「與中國和日本的春季或初夏的雨季有關的」。

有趣的是,日本研究社的《新和英大辭典》第五版(2003)收了梅雨(ばいう)的英文,不過卻不是直譯的plum rains或音譯的bai-u,而是意譯的the rainy season「雨季」。

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收了35筆的梅雨英譯,出人意料的是,大部分是漢語拼音的mei-yu,佔了近一半的17個。上述的plum rain(s)佔了12個,bai-u佔了5個,還有一個是mold rains「霉雨」。

從中文的視角翻譯梅雨,我覺得應避免日本色彩鮮明的音譯詞bai-u,以較為中性的直譯詞plum rains為宜,甚至國教院推薦的mei-yu亦可考慮。須知,雖然詞典尚未收錄mei-yu,不過美國氣象學會(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看重我們,把mei-yu front(梅雨鋒面)列入他們的規範詞彙,我們怎麼可以彆彆扭扭,依舊缺乏自信呢?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