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山林解禁,須有原轉思維

◎ 鄭玠甫

著名的「比基尼登山客」吳季芸,年初在駒盆山遇難。她在未申請的情況下進入管制山區,也就是所謂的「爬黑山」。遇難事件開啟了登山界對「山林管制」的討論,其後政院收集山友意見,決定放鬆行之有年的山林管制政策,於六月份「山林解禁」,取消國家公園入山管制,改採「報備制」。

今日的山林管制政策,可追溯自清治時期。當時清勢力僅限平原與淺山,未及深山,於十八世紀中建設實體屏障,以「土牛界線」包圍深山,隔離平地及淺山的漢人與深山的原住民。其後,日本統治台灣初期,勢力也未達深山,承襲清朝的隔離政策設立隘勇線,圍堵位於深山原住民。直到一九二○年代,日人深入山區,系統性地建設警備道路,才真正將台灣深山納入統治範圍。

由於軍事的勝利,日本人得以執行「集團移住」政策,將居住深山的原住民遷移至淺山或平原,原住民被迫離開家園。一九四九年之後,國民黨政府承襲日本政策設立山地管制區,持續限制人民進入;深山裡的原住民「傳統領域」仍屬國有,部分區域還設立有國家公園,其相對應的法規只是讓族人更難親近他們的故鄉。

山林管制的歷史脈絡,實為殖民者壓迫原住民。如今政院欲解除此政策,開放入山的道路,卻未曾考慮過去的歷史,諮詢對象不包括傳統領域位於這些管制區域的原住民。以著名的登山步道「八通關日治越道線」為例,其大水窟至瓦拉米山屋的路段,從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就封閉至今,一直以來都是岳界期待開放的登山路線。這條步道原是一九二一年日本人為控制布農族而建設的軍事道路,最終也成布農族人被迫離開傳統領域的推手。如今軍事道路成為玉山國家公園步道,穿越了大量布農族遺跡的山區。因為山林解禁的關係,自六月起登山客將可循線自由出入;但荒謬的是,布農族人卻還不能夠以「土地主人」的角色回到自己的傳統領域。

真正的山林解禁,應考慮轉型正義,正視原住民傳統領域問題,與土地原主人共商。而目前缺乏歷史反思的山林解禁,恐怕只是殖民者思維的延續。

(作者為波士頓大學考古系博士候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