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經濟被韓國迎頭趕上的原因—錯在西進

台灣有戒急用忍政策留下的半導體產業、石化及穩健的金融體系,支撐當今的台灣經濟。政府應好好利用此次中美經濟角力之機會,限縮對中國之投資,把經濟主體性由中國拉回台灣。(路透檔案照)台灣有戒急用忍政策留下的半導體產業、石化及穩健的金融體系,支撐當今的台灣經濟。政府應好好利用此次中美經濟角力之機會,限縮對中國之投資,把經濟主體性由中國拉回台灣。(路透檔案照)

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在一場論壇上表示,「台灣本來是亞洲四小龍的老大,卻退步至今,整個鬼混了二十多年。」四小龍是指台、韓、星、港,但是新加玻、香港是城市經濟,絕難與中型國家來比較,四小龍中台灣可以做鏡比較的國家只有韓國。韓國土地十萬平方公里,人口五一五○萬人,土地人口超過台灣二倍多,所以,有其規模優勢,與其比成長,台灣必然吃虧,但勉強還可以拿來做鏡。

台灣與南韓均曾經為日本殖民地,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統治韓國三十五年,有十五年之差,所以台、韓之近代化進程,台灣在基礎建設、社會軟體建設都優於韓,韓又在戰後承受韓戰戰禍,大約到一九六○年才復原,所以台、韓經濟成長軌跡之比較應可以一九六○年為起點。

一九六○年韓國GDP為三九○億美元,約為台灣一七○億美元之二.二九倍。因人口亦為台灣之二.四倍,兩者平均所得可以說相埒,台灣稍微高一點點。但以後的發展就有差異。

第一階段之一九六○至一九九九年三十九年間,台灣經濟成長遠優於韓國,一九九九年韓國之GDP只為台灣的一.五九倍,由一九六○時之二.二九倍縮小至一.五九倍,顯示台灣經濟成長比較快速。台灣成為韓國追隨之目標,韓國亦屢屢派員來台取經。台灣領先韓國之主要因素是台灣有較完善的基礎建設、社會軟體,加上台灣較韓國早採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策略,台灣人也比較勤儉。

二○○○年後,台、韓之比較進入第二階段。台灣領先韓國之局,到了二○○○年以後就被倒轉過來。至二○一六年,韓國之GDP再度超越台灣之兩倍以上,達二.六六倍。為甚麼?這期間,台灣與韓國在政治環境、國內經建政策上相異不大,若有不同,只有兩國對中國經濟往來之冷熱有很大差異。台灣在中國「以經促統」政策誘惑下,傾國投資中國,把經濟成長的動能之一大部分轉移到中國,但韓國無此現象。

台灣人口約為韓國之二分之一,GDP亦在二分之一上下,是以依比例原則,台灣對中國之投資金額在正常情況下,應為韓國投資中國金額之二分之一。但實際上台灣對中國之投資自二○○○年後急遽增加,扁政府八年期間達五○三億美元,為韓國之一.六九倍。馬政府時代推動「一中市場」政策,與中國簽署ECFA,力倡與中國密切結合,馬政府八年對中投資達九○○億美元,為韓國對中投資之三.五八倍。若以人口及GDP之比例來換算,台灣投資中國之密度(狂熱度)為韓國之七.一六倍。將可投資之資金過度挹注中國之結果,是國內投資急遽下降,投資率由二○○○年的廿六.八三%降到二○一五年之廿.一九%。換言之,台灣經濟動能約三分之一是轉移到中國。台灣經濟不落後韓國才怪。

海外投資主要目標應為協助國內產業確保海外市場,但我國二○○○年以來所採「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投資策略,不但蠶食了國內既有生產,生產線外移,給勞工飽受廿二K悶經濟與失業之痛苦,國內投資之萎縮,壓低了國內消費,經濟成長率下降,馬政府最後一年之經濟成長率只達○.八一%,最後一季為負的○.三%,即是明證。即便蔡政府執政,兩岸進入冷和,台灣對中國之投資熱度仍然是韓國對中投資之四倍,這也是經濟雖然止跌,但人民無感,成為引發「韓流」之主因。

是以,台灣之由四小龍脫隊,不是台灣國民不努力,而是因「商人治國」、「台商萬歲」之社會氛圍下,把商業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錯誤經建政策之必然。

亡羊補牢時猶未晚。所幸,台灣還有戒急用忍政策留下的半導體產業、石化及穩健的金融體系,支撐當今的台灣經濟。政府應好好利用此次中美經濟角力之機會,限縮對中國之投資,發揮台灣經濟之強項,把經濟的主體性由中國拉回台灣。

遠離中國,台灣就會重回過去傲視韓國的榮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