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不要自我綁住拚經濟的機會

英國國會這幾週多次表決各種脫歐或不脫歐方案均未過關,國會議員在留與不留歐的光譜中間,各自搶站想像的位置,使英國國會運作陷入愚人節似的僵局。類似情況過去在各國並不少見,但取捨是民主常態,我國政府為拚經濟推出的「新經濟移民法」、「海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等既以鬆綁為前提,即使各部會、立委間想法都有不同,且公平、照顧弱勢都很重要,但都不應耽擱了法案的急迫性。

經濟競爭不等人,而且現實很殘酷。經濟學家揭露經濟規模的長期變化,能讓人看得更清楚。若以二○一○年的美元價值衡量,在一八七○年,德國及加拿大的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都是二千多美元,英國及美國則超過四千美元,到了二○一○年,這四個國家的每人GDP均超過三萬五千美元,不過,最初排名第一的英國落居最後;而在一九○○年,阿根廷的每人GDP已超過二千三百美元,墨西哥不到一千二百美元,中國僅七二三美元,但二○一○年時,阿根廷只成長到一萬五千多美元,墨西哥一萬四千多美元,中國則是七千五百多美元。

GDP做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雖常被批評,但如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N. Gregory Mankiw在基礎經濟學教科書中強調的,GDP較高經常代表能夠提供更好的生活水準、更好的教育、醫療,以及更多成長的機會。

在歷史的淘汰賽中,有些國家落後了,少數國家竄出頭;二○一○年之前的一百一十年間,阿根廷平均每人GDP成長為六倍多,而與阿根廷每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相差不到○.五%的中國,則成長為十倍。不過,只有少數國家能從落後往前邁進,一九六○年以後,美、日、德、法等站在領先群的國家,依然以累積的更多財富、提供更好的教育,並以更好的技術,維持了前幾名的優勢。

若與企業的浮沉比較,這樣的趨勢也相當合理,規模、獲利較高的企業,能提供更好的薪資福利,吸引更優秀的人才,也有更多資源進行研發、布局市場,在競爭中,更能一直居於上風。從落後至領先,力量要加倍;停愈久,輸愈多,也更令人焦慮,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日本。

政府影響經濟可以採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結構性改革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二○一二年提出的安倍三箭,就架構在上述三個面向上,三箭齊發的效果,正負評均有,不過,終於使蒼白已久的日本經濟稍稍有了血色。

我們也處在走向成長趨緩的路上,不過美國傳統基金會「二○一九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我國排名是全球第十名;在世界經濟論壇二○一八年度競爭力報告,為全球第十三名;而二○一九博鰲亞洲論壇大會發布「亞洲競爭力報告」,也將台灣排名第二,不論技術或人力素質都有優勢,依然在領先群,這些是成長的基礎。

有良好的競爭力,還要能加以應用,而引進資金及人才都是快速改變沉悶經濟的方法,因此,去年十一月經行政院會通過的「新經濟移民法」,及本週送行政院審議的「海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都有迫切性。然而,台灣不缺人才與資金,二法的目的都不是只要人和錢,而是要找到需要的人及錢,從這個方向檢討,引進來的人力及資金,應有明確的用途,並到該去的地方,且有嚴格的規定及追蹤方法;至於公平、照顧弱勢等其他目的,恐怕必須由其他法規做更完整的保障。

經濟發展不能僅依靠政府,安倍三箭是否有效見仁見智,而即使沒有政府,民間還是必須且能自然發展經濟,民間投資、消費及進出口在經濟發展中占有絕大部分,政府能做更多的是引導資源更有效率的使用。

社會是動態的存在,人的偏好與想法都會改變。如果企業必須審時度勢,生產切合需求的商品,才能生存,政府更應以彈性的態度,滿足大眾現在及未來的需求,既要鬆綁法規,也應揚棄舊思維,並從組織、預算分配著手,改變拚經濟的手段。行政院組織再造將近十年,依然有多個部會擺不平,經濟及能源部、交通及建設部、農業部等歷經多年未解決,這些也無一不與經濟表現密切相關。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