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食安問題的討論需要科學對話

◎ 張志欽、劉明毅

過去一個星期以來,「食安首席達人」與「食安首席立委」在網路上針對食安問題進行了數則對話。「兩位首席」皆出自學術界,也都熟悉學術界期刊投稿,審查委員針對研究內容必然做逐條審查意見陳述,委員及主編會要求論文作者逐條回覆。很遺憾的,我們並沒看到「首席立委」的逐條回覆討論,竟拋出「過去某位食品衛生處長曾質疑本文作者執行的進口牛肉與相關產品的風險評估,本文作者並不會介意他的質疑,因為不會影響評估報告的科學性,事後評估方法已發表於國際風險分析學會的期刊《風險分析》(Risk Analysis)」。這番言詞恐須三思。

很遺憾的,我們並沒看到「首席立委」的逐條回覆討論「食安首席達人」的質疑。(資料照)

因為論文在學術期刊發表後,通常是更多討論的開始。我們不會懷疑每篇論文的真實性,卻不可否認有許多論文日後被進步的科學理論或數據所推翻。

「食品非毒品」是「兩位首席」對食安爭論的起點。傳統飲食習慣延續迄今,常因未遵循古法或正常程序製作,或使用違禁原料,導致食安疑慮。但與其進行事後毒理學及風險評估研究,不如嚴格執法,更能立即有效的保障人民飲食安全。更期待有能力草擬白皮書及協助成立毒化局的立委及學者,能思考如何幫助行政部會健全研究能量,翻轉行政部會研究外包亂象,讓實務研究在各行政部會深耕,蔚為所用,而非由擅長理論研究的公私立大學專家學者擔任承包廠商。

國家的進步發展需要更多的科學對話以及務實的行動。

(作者分別為成功大學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特聘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