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民進黨不會搞經濟?

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而多數公投案以超高票數通過,又形同對小英執政理念的不信任投票。民進黨執政才二年半,就由權力高峰掉入深淵,如此巨大的反差,引起強烈的震撼與檢討。然而,這次民進黨的重大挫敗,與其歸咎於改革不力,以及選舉戰略戰術上的失算,其實一個最被忽視的重大原因,則是執政時經濟成長未能讓多數民眾分享,在缺乏厚實經濟底蘊的支撐下,強打理念式的社會正義與進步思想,乃致被簡單而琅琅上口的「發大財」、「全台首富」口號打敗。

選後,府院黨固然展現承擔責任,深刻反省的謙卑態度,但一些人事變革,政策轉圜,以及白綠合作等,皆未觸及與面對敗選癥結的經濟問題。吾人承認,改革在理念層次上確實獲得多數民眾支持,但是想要成功推動,必須是民眾的切身利益受到保障,才可能功德圓滿。而如何使改革中民眾福祉非但沒有損失,甚至更有增加,那便唯有將經濟搞好一途。例如年金改革有必要性,但在景氣不好時,則退休軍公教所減少的收入,無法得到其他產業部門的挹注,必將導致內需萎縮,進而影響百業百工,形成景氣下滑的蕭條景況,改革自然無法得到民眾的力挺。一旦選舉到來,民怨更將化為賭爛票,對推動改革的執政者進行報復性的懲罰。由此可見,改革理念好不好是一回事;如何成功推動落實,則是另一回事。其間只有經濟才是最有力的連結。

可惜的是,在拚經濟的議題上,民進黨一向被貼上只會搞政治、搞意識形態,卻不會搞經濟的標籤,相對而言,國民黨卻有搞經濟最在行的刻板印象。在台灣首度政黨輪替時,還曾出現「中國在拚經濟,台灣卻在搞文革」的說法,以政治轉型帶來的短暫混亂抹殺民進黨拚經濟的能力。事實上,陳水扁執政八年繳出每年平均四.八%的經濟成長率,優於同時期全球平均的四.五%;而接任的馬英九平均經濟成長率卻掉到二.八%,甚至低於全球平均的三.三%。由此簡單對比,所謂國民黨比較會拚經濟的傳統印象其實是錯謬的。而「中國在拚經濟,台灣卻在搞文革」的說法,反映的只是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本質差異;因為台灣較早發展產業,利用低廉勞力,與政策全面加持,因此躋身為亞洲四小龍,晉升日本為首的雁行理論第二梯隊。之後經濟發展到了一定成熟階段,乃有推動政治轉型之必要,這是威權轉化到民主的必經之路,致而偶然出現的失序現象,看來就像只搞政治不搞經濟。相對的,中國是一共產專制國家,而且愈來愈獨裁,因而在拚經濟的過程中較能集中國家資源予以挹注,因此中國不是不搞政治,而是百姓唯有服從中共指令一途,政治根本沒得搞。

總的來說,民進黨只會搞政治,卻不會拚經濟的說法,乃是歷史認知的錯誤。其實,國民黨威權時代的經濟成就,係得力於台灣當初的低度發展,比較基期低,薪資低廉、法規與政策鼓勵創業投資等,才能創造出經濟奇蹟;這樣的發展軌跡與中國的經濟成長路徑非常類似。換言之,台灣經濟成長,國民黨固然有功,但也是大環境因素居多,豈可將所有功勞獨攬。尤其,陳水扁完成政黨輪替之後,拚經濟是任內的重要訴求,其成就更在馬英九之上,這是歷史的事實。至於民進黨將社會正義、福利國家與進步主張納入主要治國願景,勞工、環保與社會責任的次序優於拚經濟,凸顯強烈的左派思維,轉捩點顯然在於小英的再度政黨輪替。

其實,沒有人會反對提升勞工權益,永續的生態保護,以及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但這些理念無法在政治無菌室裡落實,必須在現實的土壤裡吸吮養分,才得以滋長,而這養分就是經濟發展。只有將經濟置於優先政策目標,才能使改革得到助力;向右轉,以自由資本主義作為施政核心價值,往往會被指責犧牲勞工與環保,但諷刺的是,經濟有了強勁發展,反而更能改善勞工權益、普及社會福利。亦即,走上自由市場之路,才是達到社會福利國家的捷徑。因此,民進黨與其在選舉策略與人事佈局上檢討論辯,不如全力拚經濟,這才是能否獲得民心、實現理想的核心議題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