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經濟才是下半場的主軸

二○一四到二○一六,民進黨走向巔峰,達陣完全執政。國民黨的走勢剛好相反,馬英九執政失敗,首次嘗到完全在野的滋味。但,國民兩黨的起伏,顯然還沒結束。二○一八,台灣的地方版圖豬羊變色,台灣的政治想像,又出現了不同的景觀。這麼快速的變化,小英政府希望「上半場打不好,下半場一定可以打好」,有些面向不得不注意。

其一,二○一四到二○一六,蔡英文領導民進黨谷底翻身,事實上並不完全靠一黨之力,公民力量、白色力量的崛起,加上民進黨的基本盤,推倒了國民黨的高牆。不過,有些民進黨人將此理解為民進黨的勝利,表現出贏者全拿的志得意滿。甚而,誤信文青的政治能量。兩年多來,剛開始的老藍男內閣,調整為賴清德內閣,但重要的政策基調,依舊難脫文青治國的習性。這次台北市選情緊繃,被派出來的救援手,竟然是一位文青,結果反映在選票中。水落石出,民進黨應該謙卑面對自己的實力。

其二,轉型正義委員會的東廠爭議,尤其是中選會連選務也做不好,凸顯拔擢缺乏實務經驗者擔當大任深值檢討。來自草莽的民進黨,完全執政反而沒有接地氣,很大的原因就在於迷信學院派。年金改革亦復如此,二○一六的民意支持下,年金改革本應盡速提出方案,在民意聲勢下速戰速決。詎料,殷盼改革的民意,卻遇到學院派拉長戰線,讓反改革者得以動員、組織,進而與其他不滿政府的議題結合,在社會上蔓延一種反政府氣氛。結果,支持者與反對者都不滿,唯有學院派自我感覺良好,頂多辭職走人。最後,民意只好用選票跟主政者對話。

其三,二○一四到二○一六的公民覺醒,被錯誤解讀為進步思潮。於是,勞工、廢死、同婚、綠能、滅香等政策,在缺乏社會諒解的情況下,在立法院被揣摩上意地推動。政策暴衝,刺激了原本態度中立的保守社會,讓民進黨與原來的支持者和盟友產生價值裂縫。至少可以這樣說,許多本來並不反對民進黨的人,可能在敵對陣營煽動下投入反對進步議題的行列。如此造成的板塊崩落,也許可以解釋為何那些民進黨主政成績不錯的縣市也慘遭滑鐵盧。社會當然要不斷進步,問題是,如何讓更多的人一起推動進步價值,那是政治的藝術。

其四,小英政府維持現狀,對北京遞出橄欖枝,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華府高度肯定的。可惜,維持現狀放在馬英九傾中八年的背景來看,北京對善意的期待值無限拉高,非得要馬規蔡隨接受北京所界定的前提不可,而這卻是台灣主流民意所不容的。與此同時,小英政府的維持現狀,採取守勢而非攻勢,未能善用地緣政治的有利變化,讓兩岸互動往有利於台灣的方向微調。完全執政卻進取不足,維持現狀受到支持者內部的挑戰,最後在東奧正名公投面前進退維谷。

可以說,二○一六與二○一八的強烈對比,凸顯台灣民主處於躁動期。如果國民黨洋洋得意,把連結中國當作民之所欲,可能很快就會面對民意反撲。畢竟,這次選舉期間,從南到北、從西到東,該黨候選人都是以經濟牌掩護兩岸牌。選舉結果揭曉,這次的主題的確是經濟,一例一休的失分,也有跡可循。如果人民要經濟,國民黨給政治,那麼這次勝選恐怕會是一場美麗的錯誤。兩年多的時間內,選民可以讓民進黨大贏,也可以讓國民黨大贏,這說明了什麼?它說明了,選民的高度自主性,不論它讓哪個政黨獲勝,只要這個政黨走向民意的另外一頭,那麼勝利的獎盃很快地就會被收回來。

馬英九傾中暴衝、馬習會,選民在二○一六的決定似乎在警告:不希望兩岸政治靠太近。到了二○一八,地緣政治有利台灣,轉型正義尚在展開,而選民卻再度選擇國民黨,選民似乎又在強調:經濟是基礎,不要專搞「離人民很遠」的議題。共同之處在於,兩個政府各自提出的民生好轉數據,都讓選民無感。當然,東奧正名沒有過關,並不表示九二共識就可以捲土重來,因為它在二○一六就已經過了賞味期,這次也不是選舉主題。一如其他的公投,老年世代與年輕世代的世代戰爭,在核能、綠能與挺同、反同等議題表現出來,更不要說年金改革的正反較勁。展望未來,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資源爭奪、價值差異,不同政黨的不同回應,都會是台灣民主之路的內在變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