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釐清「缺電」的觀念與對策

◎ 盧展南

前幾天面對立委質詢,經濟部長想講真話,以無奈且幽默的口吻表示,想把插頭插在鼻孔上,結果硬是被逼得要鞠躬道歉,真是公僕難為。

台灣「缺電」的印象,主要原因來自台電所發布的備轉容量率(供電裕度)燈號,造成台灣長期的缺電印象。然而過去10年,除去年815供氣的烏龍事件外,我國未曾發生大規模停電或輪流停電,但還是很難擺脫缺電的印象。缺電的定義始終未見台電或電業監管機構加以澄清,燈號訊息受到各方人士或媒體引申解釋。

嚴格說,民眾及產業界最在意「無預警停電」的風險,其次是「限電」的風險。無預警停電肇因於大容量電源瞬間喪失,而限電則是因燃料不足或因應供電安全裕度不足之權宜措施。

電力系統透過輸電線進行跨區電力融通,是最基本也是最經濟的運轉方式。以目前台灣輸電幹線系統的強韌度,只要全台發電燃料供應不缺,北部地區就不會缺電。用電多的北部地區,過去十年未缺電,未來只要認真的做好需求面管理或規畫新建電廠,則未來亦不會缺電。

因發輸配電設備故障所造成的瞬間擾動及電力連通線中斷,所造成的停電不應視為缺電。畢竟,眾多的電力設備還是會有故障的時候。未來系統尖峰用電時間若保有10%的備轉容量率,表示約有七部台中燃煤機組的容量裕度,隨時等著因應跳機事故的發生,補充電源。這些提供備轉容量的機組,將長時間在低效率的狀態發電,若這是大家追求的不缺電,則全民需共同負擔其高昂的代價。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差過關,經濟部啟動新的天然氣供電計畫。台電表示,將評估在既有電廠增設天然氣發電機組之可行性,考量項目包括:是否有空間增建、天然氣送得進電廠、發的電可送出來等三條件。台電說,六個現有電廠土地列入考慮。供電設施過度集中易造成供電風險,臺灣電力系統有一大部分仰賴集中式電廠供電,台中電廠及大潭燃氣電廠增建機組後,整廠裝置容量皆達700萬瓩以上,遠高於現有核能電廠容量,因此單一電廠事件將衝擊全國電力供應。

在能源轉型之後,對於高占比之再生能源併網,台灣未來需要的是快速升降載之中型尖載機組,可快速安裝、高效率、可靈活運轉之發電機組,如往復式內燃機或燃氣渦輪機,扮演快速啟動及升降載之調頻或尖峰緊急發電機組角色。核能電廠原始規畫使用土地充裕,核一、二廠離台北市直線距離約28公里,裝設新的尖載機組,有助分散電源供應地點,應優先考慮於核電廠區內建置再生能源發電、儲能及尖載機組之混合系統。核電廠輸變電設施採極高容量裕度設計,採用N-2規劃準則,即兩迴路輸電鐵塔倒榻,還有餘裕將電源輸出。若採緊急或適時發電而非24小時運轉,則其對燃料供應需求會具彈性,這些新的燃氣機組將可補充需長途輸送供應北部尖峰用電之需。

台灣是一個能源有限的國家,但是能源經常被浪費。惟有充份掌握自主再生能源,才能減少限電的風險。政府願意採相對保守的規劃來提高電力系統可靠度,但也必須提高全民對電源供需的參與感,鼓勵節能技術和設備,並強化正確的能源管理觀念和公民責任,檢討電網現代化的策略與藍圖,才能因應未來供電所面臨的考驗。

(作者為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