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鏗鏘集》裝飾性頭腦!?

台灣習慣稱中央研究院的全國最高學術機構進入第二十二屆,加入二十一位新院士,院士陣容增為二百九十五人。長期以來,中研院在台灣與中國,本國與外國籍院士成分的定性、定位仍然糾葛。

有部分院士和研究人員連署,希望另設外籍院士給包括中國的優秀學者,拔擢本國籍學者的台灣院士,以台灣的國家科學院定位中央研究院,但並未獲致結論。這個問題難以解決,凸顯了台灣的中華民國,民主化但政治並未轉化、國家未真實重新定位。

就像台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定位,有人認為是台灣,有人認為是中國—殘餘的中國,流亡的中國,甚至憲法意理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的虛構中國。中央研究院網羅一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院士,被寄望能解決這種詮釋迷亂,但它自己其實也陷於意涵迷亂,如何被期待?

中國的中華民國時期,於一九二八年成立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為國家最高學術機構,以拉丁文Sinica表示CHINESE。一九四九年,以史語所及少數院士隨流亡中華民國遷台,其院士組成並未充分顯示台灣,仍拘束在中國的定義裡。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另立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定位不清、國家意理不明,做為最高學術機構的中研院也一樣陷於這種糾葛。廖俊智院長出身化學暨生物學家,在科學界有其盛名,繼李遠哲、翁啟惠之後,均為台灣出身的卓越學者,但對於國家定位糾葛也無能為力。李遠哲介入了一些現實政治課題,面對的壓力可以想見。

科學面對政治,也束手無策。這個來自中國,就像「中華民國」被播遷來台灣,仍在中國的意理泥淖之中。終身職的院士們就像黨國體制時期的萬年國會委員、代表,台灣這個國家豈是台灣增額的委員、代表可以自我轉化的?鞏固中研院中國意理的院士兼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者,大有人在。

台灣的經濟和台灣的政治就演示著台灣社會的身體,但文化卻陷於中國的心靈或精神牢結,這是戰後習慣於身體論的台灣的桎梏所在。中研院院士的象徵體系是這個樣子,戰後把文化權交給黨國控制的藝術、學術領域,除了少數覺醒者,也都這個樣子。在台灣社會,脖子以下是台灣,但脖子以上似乎仍是中國,套在對台灣最有敵意的現實中國。

脖子以上的中研究要如何面對脖子以下的台灣課題?或頭與身體分離,身體在地上行走,頭漂浮在雲海?除非中研院是台灣這個國家的最高學術機構,否則卓越的科學家們的頭腦只會是台灣這個社會的高貴裝飾。(作者李敏勇,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