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朝正確方向做更多努力

台北美國商會發布的「二○一八台灣白皮書」對小英政府提出五大建言,包括政府執行力須貫徹至基層、勞基法仍須彈性、能源供給有疑慮、投資環境對私募不友善,以及法規制定要能反映民意。另外,今年白皮書一反常態,盛讚政府高層有誠意,二○一七年商會提出八十三項議題,三十九%獲得解決或進展良好,是歷年平均值的兩倍,但點出高層決心並沒有貫徹到整個公部門,中階或基層官員拘泥於法規與保守心態,對創新與興利裹足不前。整體看來,今年白皮書期許多於批判,似乎反映小英執政否極泰來,逐漸步上軌道的跡象。

小英執政之路一直充滿挑戰、阻撓,執政魄力與成效備受質疑,實際上,經濟基本面的改善卻有客觀數據可以印證,尤其台股上萬點逾一年之久,與過去曇花一現的萬點行情截然不同,台灣經濟在這波全球復甦的浪潮中,總算沒有脫隊,擺脫近年繁華滿全球、台灣獨憔悴,人心茫然的窘境。小英政府振興經濟,全力扶植五加二新創產業,替代能源、生技產業、物聯網、機械工業、人工智慧與5G通訊,及建立完備的產業供應鏈,均為台灣經濟發展深入築基,方向正確,亦有推動的熱誠,理應可以感召人心。可惜,誠如美國商會所言,高層具有誠意,但中基層的官僚系統因循舊規,法令過時,排斥創新與突破,造成拚經濟的宏願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泥淖。

台灣政治體制由威權轉型為民主,自由與多元化價值得到護持,乃是開發中國家難能可貴的成就。遺憾的是,在此轉型過程中並未將自由競爭與市場機制的理念大量注入政府體系、法規與產業的實際運轉之中,因此產業政策雖不斷推陳出新,追求宏大願景,但本質上仍是舊酒裝新瓶,換湯不換藥。過去,曾有成功企業家直言台灣經濟奇蹟的締造乃是私人企業打拚之功,政府若不成為進步的阻礙,已是萬幸,真實點出台灣體制轉型不足的缺憾。台灣官僚體系的基本心態是保守,按規章辦事,而法規不合時宜,且對高風險的投資與創新並未提供足夠的揮灑空間,不僅無法發揮拉抬經濟的助力,甚且淪為牽絆打拚開創新局的阻力。加上民粹風潮席捲,在成長與生態環保的爭議中,採取衝突對立模式,於環保、勞權等各項議題無限上綱,甚至對於興利事務均冠上圖利之名,引起無謂的猜忌,致而開發、成長成了眾矢之的,寸步難行,如此主政者縱然有心拚經濟,成果依然受到侷限。

小英政府的經濟成績單所以令人無感,主要在於無力解決上述的困境,卻又不斷給人希望,因此失望之情愈深,滋生更多的民怨與不滿,自然傷害政府的威信及執行力。以美國商會報告之勞基法修法建言為例,提及現行勞基法包括工時紀錄、白領打卡規範等,「都不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勞雇需求」,白領管理階級的工作績效應由表現評斷,並非取決於工時長短,因此不應被綁在僵化的工時制,應適用於責任制。此一議題本非勞資爭議範疇,而是攸關企業營運之效率,其理淺顯易懂,若再修正,不僅無損基層勞工之權益,更為企業所樂見,何必投鼠忌器,猶豫不決?無奈部分主其事的官員腦袋迂腐,食古不化,仍囿於舊產業觀念,並畏懼少數勞團壓力,致而勞基法一修再修,依舊不能符合產業的實際需要,而白領管理階層適用責任制,遂成莫名的敏感禁區。

美國商會最近對小英政府的評價頗多肯定,宣稱「台灣已往正確方向前進,但不代表不需要更多努力」;吾人認為所謂「需要更多努力」,係指政府研擬政策、修訂法規,應與時俱進,容許創新的風險,對於有助國民福祉及經濟發展的計畫政策,必須擁有承擔「圖利」指控的勇氣,方可激揚民眾打拚與企業投資信心。尤有甚者,執法更需展現魄力,勇於抗拒少數人的非理性抗爭,不再對民粹壓力妥協,不計毀譽,不求虛名,務實做該做的事,如此必可打破亂局,挽回失落的民心,使執政信心與績效回升,帶領台灣突破重重的狂風暴雨,開創新的局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