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澄社評論)罐頭遊戲場

◎ 畢恆達

人都喜歡遊戲。成年人除了運動之外,也會瘋迷寶可夢、開心農場。遊戲對兒童來說,更至關重要。在遊戲中不只鍛鍊身體,培養人際互動的技能,更可以讓想像與創造力奔馳。所有的兒童都喜歡遊戲,我們不要預設穿義肢的兒童就不喜歡攀爬、坐輪椅的兒童就不渴望沙子流過腳趾的感覺。秘密基地、高處空間、具有挑戰性、能激發想像的空間,對所有的兒童都同等重要。

特別為兒童而設計的遊戲空間,其歷史其實很短暫。過去,兒童可以在任何空間中遊戲。工業化與都市化之後,才將兒童從危險的街道導入安全而有秩序的遊戲空間中。其後,遊戲場成了一門好生意,遊戲器材廠商採用大量製造以降低成本,遊戲場因此變得單調一致而無趣。

台灣在缺乏建築規劃設計師的關注,政府為方便管理而統一採購罐頭遊具,加上麥當勞制式遊戲空間的推波助瀾,遊戲場幾乎淪為千篇一律的罐頭遊戲場。

不過同時,世界各地也有不少景觀規劃設計師致力於遊戲場的多樣與創意設計。藝術家野口勇結合雕塑與遊戲場設計;日本人用各式輪胎組裝成恐龍遊戲場;馬拉威一家醫院,改裝廢棄的救護車成為遊戲器具;以色列的藝術家設計長舌怪物造型的滑梯,認為有點嚇人的事物是好的,因為可以幫助兒童戰勝恐懼;丹麥的設計師更認為遊戲場不只是一個物件或空間,它更是一則故事,能激發兒童的好奇心與創造故事的能力。在安全的環境中引入挑戰,讓兒童自己評估危險。

然而台灣在缺乏建築規劃設計師的關注,政府為方便管理而統一採購罐頭遊具,加上麥當勞制式遊戲空間的推波助瀾,遊戲場幾乎淪為千篇一律的罐頭遊戲場。弔詭的是,成人把兒童限制在遊戲空間中遊戲,卻又不讓他們盡情地玩耍。在過度保護的心態下,遊戲場裡最常聽到成人講的話卻是:不要爬高、不要跳、不要弄髒衣服。

面對日益同質的罐頭遊戲場,這兩三年有一群關心兒童發展的媽媽,組成「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她們與專業者、政府合作,推動多樣而具地方特色的共融遊戲場。主張應該以兒童為師,給予兒童自己適應、創造、控制遊戲的機會。小孩要成長,大人須放手。有學者言:如果把所有的風險全部去除,那麼兒童也將學不到任何東西。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