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實質薪資 四朝比一比

◎ 黃麒儒

台灣的實質薪資,是主計總處每年調查的名目薪資,再除以當期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得到的,所以「實質」薪資是已經考慮「物價調整」的數字,可以說是「有感」薪資。

實質薪資的組成有二部分:(一)經常性薪資,就是月薪加每月獎金、每月津貼等每個月領到的錢;(二)非經常性薪資,大部分每年都會從春節前發放年終獎金—通常是一月或二月—的薪資數字看出來,因為這兩個月會明顯比其他各個月份高很多,換言之,非經常性薪資就是不按月發的各種獎金,除了年終,三節獎金、員工紅利都是。所以,刻意把經常性薪資單獨拿出來看是嚴重的錯誤。

從資料來看個別年度的平均每月實質薪資水準,1991年到2017年,若分成四個時期:(一)1991年到1999年李登輝前總統時期;(二)2000年到2007年陳水扁前總統八年;(三)2008年到2015年馬英九前總統八年;(四)2016年到2017年蔡英文總統執政。在這四個時期,月均實質薪資水準的重要分界點是46000元。

李登輝執政時期,台灣人的實質薪資從39000元一路攀升到46000元;陳水扁時期則微幅增加,在46000元到47000元間不等;但馬英九執政則立刻降到45000元上下,只有2015年回到46000元以上,其餘七年都低於李登輝時代創下的46000元水準,甚至有四年低於45000元;而蔡英文執政的成績,2016年是46594元,2017年是47271元並創下歷史新高。

也許有人會說,馬英九執政遇到金融海嘯,但其實李、陳執政時期遇到的經濟干擾也不少。從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1994年的人民幣一夜大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本土金融風暴、2000年科技泡沫、2002-03年SARS危機、2005年雙卡卡債風暴,這些年來各種影響經濟的重大事件從來沒有少過。

蔡總統則是面臨內部經濟問題:年金與財政赤字排擠政府投資、民間投資長期下降,近三年來國內投資幾乎靠台積電獨撐。更慘的是資金長期外流,金額達十兆元以上,台灣一年的GDP也才十七兆左右,由此可見嚴重性。在這些條件下,台灣的薪資水準能恢復李、陳時代及成長動能,並非易事,因此,應該給予這兩年的執政團隊們一定的肯定,而非一再引用錯誤觀念來打壓國人信心。

(作者為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