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雅軒
二○一八年四月廿日中國央視報導「親歷空軍繞島巡航」新聞一則,簡要說明解放軍轟6K搭配其他戰機所進行海外訓練,其間將我國空軍戰機監控畫面一併納入,依旁白所述「通過舷窗我們可以看到,兩架戰機正在抵近飛行」、「雙方的對峙有時甚至長達幾十分鐘,但不管對方戰機離得多近、做出什麼動作,飛行員都會按照計畫航線持續飛行」,也許這只是眾多新聞的一小波瀾,殊不知這則新聞,是兩國空軍戰機第一次在中國新聞報導同框播出,其特殊性不容小覷。
兩國空軍戰機相遇,台灣避免挑釁往往避而不談,但中國相關論述卻有脈絡可循,二○一六年十二月以文字報導揭露,二○一七年二月於電視專輯提出,到了二○一七年九月,也就是十九大前,更在帶狀節目《榜樣》與大型紀錄片《強軍》講述,有意思的是,軍隊為國家主權的重要象徵,中國甘冒「兩國論」大不韙,不斷地運用各種話題包裝播送兩國空軍相遇,到底要透露何種後台訊息?
如今四月廿日「兩國空軍相遇」直接運用新聞播出,乾脆連專輯製作的時間都省了,顯現的急迫性頗令人玩味,而傳達的重點仍然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壓力下按照航線持續飛行」,「壓力」是什麼?「航線」是什麼?「持續飛行」又是什麼?這實在是台灣空域政治學的弔詭之處。
(作者為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