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當中國繞過了服貿、民意、政府…

◎ 樂克凜

中國「對台卅一項」持續引發國內關注與政府因應,而其中的最大「亮點」之一,即對台灣「影視文化」產業的開放,如鼓勵人才流動、引進台灣影劇作品數量不限、放寬合拍電影限制、簡化台灣圖書進口審批流程等,引發討論。

中國「對台卅一項」持續引發國內關注與政府因應。(路透社)

既然影劇作品總是如此地融入大家的生活,我們不妨也取材一部近日廣受矚目的紀錄片:「卅一項」一出,接下來,你我該擔心什麼?

在中國公布「對台卅一項」措施的隔日,剛好也是李惠仁導演的紀錄片《并:控制》(Self-Censorship)在公視正式上線的日子;其中的諷刺甚至預言意味,更令人忍俊不禁。因為,《并:控制》所講述的正是個在台灣與香港上演的「共:控制」現實。

過去較為台灣人所熟悉的「控制模式」,可能來自中國單向地對台輸出的「文化統戰」,或是在中國進行的藝文活動須受當地限制與「審批」的模式;但近年來台灣人也被迫越來越熟悉另一種「并:控制」的樣貌:

為了顧及未來進軍「中國市場」的需求、為不讓中資與中企停止贊助、為能在中國上映或播出時不會遭遇任何麻煩…甚至,為了不會有朝一日在中國要「被失蹤」;於是,有些人乾脆提前開始了「自我審查」與「自我限縮」─而無論其身處台灣、香港或世界的何處,只要「心中有中國」,內心的「小警總」(或「廣電總局」)就永遠「隨身帶著走」。

在中國公布「對台卅一項」措施的隔日,剛好也是李惠仁導演的紀錄片《并:控制》(Self-Censorship)在公視正式上線的日子;其中的諷刺甚至預言意味,更令人忍俊不禁。(紀錄片《并:控制》youtube截圖)

聚焦「卅一項」而言,中國對台影劇、文化產業看似「不設限」的開放,骨子裡卻是貨真價實的「吸納」;而吸納的目的並不是真的需要你的什麼,而是換來一個能就此「控制」你的機會─當台灣的影劇與文化人才甚至大舉「西進」,越來越依賴「同文同種的中國市場」之時,又還會剩下多少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又還能期待多少批評專制極權、堅持「台灣價值」的言論與作品?

而當「中國因素」的黑手悄悄深入你我周遭,又當「中國市場」成為了每個影劇與出版相關的「文化人」所無法割捨的魔戒─我們又將失去多少自由與價值?或者,我們又「自願」放棄了多少信仰與尊嚴?

在「太陽花學運」即將邁入四週年的時刻,回首當初:佔領國會裡的無數慷慨激昂,所擔憂與反對的對象之一,正是「中國因素」可能藉由「服貿」從而進入台灣的圖書出版與影視文化等產業,從此控制你我的閱聽世界。

這一次,中國直接繞過了「服貿」,也繞過了台灣的民意與政府,向台灣的文化產業啟動了前所未有的磁吸;而其欲「控制」台灣的意圖與危機,卻只更加明顯。「并:控制」中所記述的從來都不是什麼荒唐或想像的展演,是現實的紀錄,更是對未來的警告─如果,你我還真傻傻地以為:中國真是如此「善意」地向台灣伸出雙臂。

《并:控制》影音連結:

(作者為碩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