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別讓台灣唱文化空城計——中國是惠台?還是毀台?

韓國電影《軍艦島》製作費220億韓元(約6.4億台幣),全球票房累積逾4500萬美元(約15億台幣)。(車庫娛樂提供)

◎ 馮賢賢

公視2015年旗艦影集《一把青》製作費1.8億。(公視提供)

在二二八這天,中共國台辦對台灣「送出大禮包」,宣布「卅一項惠台政策」!中文很奇妙,惠台與毀台,只差一聲。

Netflix影集《王冠(The Crown)》製作費1億美元(約34億台幣)。(美聯社)

說是放寬實是收編 台灣認同陷入危機

韓國電影《與神同行》製作費400億韓元(近12億台幣),全球累積票房已達1.1億美元(約37億台幣)。(采昌提供)

此波統戰攻勢中,影視與媒體收編仍然是要素,這當然是因為就文化影響力而言,影視媒體是領頭羊。中國聲稱將放寬台灣人對中國影視製作的參與,取消台灣影視產品進口的數量限制,放寬合拍內容的限制並縮短故事梗概的審批時限。

台灣文化部回應,「核心問題在審批制度…中國政府應減少意識形態審查,才能讓文化內容產業回歸藝術創作自由,提供藝文工作者良好的創作環境。」善哉斯言!相信文化部充分理解,中共放寬影視產業的人才與產品輸出,就是進一步對台灣影視產業收網,以市場誘因逼迫台灣人放棄創作自由。陸委會也直言,新措施是用經濟利益交換政治認同。

但是,做完正確分析之後,我們政府的反制措施在哪裡?

情況早已漸成甕中捉鱉之勢,政府因應措施力道太薄弱,無法扭轉劣勢。顯示政府對於媒體與影視產業被中國收編,欠缺真正的危機感。

在「卅一項惠台政策」中,與影視媒體、文化藝術、教育有關的超過三分之一,我們的政府應該警覺,中國為何對台灣的文化、教育抓得這麼緊?放寬台灣影視產品輸出,等於進一步要求台灣影視媒體加緊自我審查。可以預料,已經非常貧弱的台灣影視文化將更加速放棄殘存的自主性,未來台灣公民在自己國土上收視的內容將更進一步去脈絡化,凡是與自由民主多元價值有關的題材將在商業內容中消失,一切以迎合中國審批標準為依歸。台灣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無法說自己的故事、無法在影視故事中感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但卻習以為常,如果這不是危機,什麼才是危機?

近幾年,台灣人認同台灣的比例竟逐漸降低,而中國認同提高。台灣年輕人喜愛觀看中國影視節目的比例與中國認同一併升高。情況持續惡化。台灣影視的優勢早已喪失,人才出走,技法已被超越。在《後宮甄嬛傳》、《琅琊榜》與《中國好聲音》之後,還有人認為中國需要台灣影視產業的幫忙嗎?台灣年輕人對中國的認同度提高,不就是中國這些文化攻勢奏效的證明嗎?說什麼愛奇藝是台灣人所創,中國好聲音靠台灣評審撐場面,都是無用的自我安慰。重點是,台灣幾乎已做不出強力吸引觀眾的內容。太陽花運動效益消退,認同開始向中國傾斜,而台灣的文化國力不見起色。到現在這個階段,中國持續用資金優勢吸走台灣的人才,並不是台灣人不可或缺,而是要讓台灣唱空城計,看著台灣敗在自己的無所作為上。

除了創作自由 還要產業壯大

台灣確實不斷喪失優勢,唯一還擁有的不敗優勢,是我們的言論自由、創作自由與公民社會的多元活力。

但徒有創作自由,並不足以成就良好的創作環境。台灣影視產業目前最大的困境,是資源不足、薪資偏低。政府沒有拿出有效對策投入足夠資源來支撐台灣的影視產業,重建文化實力以凝聚內部共識,坐任人才出走、產業衰敗,如何抵擋中共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步步進逼?

或許有人會問,台灣電視媒體表現這麼差,影視業一直炒冷飯與時代脫節,可謂毫無創新能力,為何要拿納稅人的錢去救?如果指的是商業電視業者,我完全贊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國民黨政府開放太多性質雷同的有線電視頻道卻未設淘汰機制,網路崛起又搶走了傳統媒體的廣告收入,以致於電視市場萎縮,各家電視業者不斷降低成本,粗製濫造。有線電視由盛而衰,看各家新聞台內容抄襲網路與濫用行車記錄器、街頭監視器的不堪表現就非常清楚了。無線電視在有線電視崛起時就被邊緣化,早已無足輕重。這個趨勢持續了十幾年,但受不良制度的保障,竟無任何一家業者被淘汰出局。好在市場法則終於奏效,死亡交叉已經發生,二○一六年網路廣告收入首度超越電視,成為最大媒體。有人預言兩年內電視台會倒一堆,若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應樂觀其成。

商業台該倒就讓它倒 學OTT平台優質突圍

在OTT平台(網路媒體平台)不斷推出精緻內容的此刻,台灣的商業台品質低落,甚至在新聞與通俗文化上成為社會的負面力量。我們要救的是影視人才與環境,而非商業電視。我們需要珍惜的是那些不願接受審批,想要留在台灣奮鬥的影視人與他們的創意。政府必須營造「良好創作環境」,讓這些人才可以留在台灣發展與茁壯。

至於想法作法都是過時老套,競爭力已趨近於零的商業電視,既是商業機制,就該接受市場考驗,該倒的就讓他倒吧。

我每月付六百多元給系統業者,但一打開電視,看到貧乏弱智的內容,就想停掉;而每月付三百三十元給Netflix,即便久久看一次,也心甘情願,因為優質內容挑不盡看不完,不論是戲劇或紀錄片,既娛樂又長知識。

台灣影視的未來,必須向OTT平台的優質製作看齊,目標是產出感動人心且有國際市場潛力的內容。國際,不只是華人市場。日本動漫,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台灣兒童青少年成長,而韓國的戲劇綜藝,也早已席捲台灣。在數位匯流時代,影視內容是全球同步競爭,觀眾在手機上就看得到世界最優的製作,為什麼我們的影視產業,只求在所謂華人市場分一杯羹?連亞洲市場都不敢想?

開拓市場要靠實力。除新眼界新作法,還有一分錢一分貨。Netflix大受歡迎的影集「王冠」,一集製作費高達四億台幣。我們不敢奢望如此的頂級製作條件,因為我們的市場還太虛弱,製作力也有待培養。但是用原有的條件,做同樣的事情,是一定行不通的。所有設定都必須改變。

用五十億當子彈 公視領頭衝

第一,政府不要再用納稅人的錢去補貼商業電視,他們是扶不起的阿斗,必須打掉重練。NCC也應積極規劃商業電視的退場機制。第二,要重建影視產業實力,孵育的基地,不管你喜不喜歡,現實上除了公共電視,我們別無選擇。第三,文化部草擬公共媒體法,必須著眼於建構一個國際規格的公共媒體環境,讓台灣影視產業轉型,而非藉此將華視、央廣、中央社等老大媒體打包丟進體質並不強壯的公共電視致使包袱更重。第四,公共媒體不僅總經費要大幅提高,單集製作費也必須至少加倍,不能再像現在一樣,用其他國家的零頭來做節目,品質難以優化,且不斷剝削影視工作者。第五,新的公共媒體必須擺脫公共電視及公營媒體的鐵飯碗文化,打造一個具有高度創造力與使命感的專業工作環境。

預算規模,我建議從一年五十億開始思考。政府不能只讓文化部到處求爺告奶要點小錢來補貼影視業,而應把重建文化實力視為民主保衛戰的國安層級政策。對政府預算來說,五十億實在不多。目前公視、央廣、中央社一年預算加總,也接近二十億。再多撥三十億,若以蔡政府還有六年任期來算,也不過增加一八○億的文化投資,僅比台北花博一次性的選舉造勢活動多一點而已。

過去公視資源不足,對戲劇及紀錄片稀薄的投資尚且育成了無數影視人才,隨便舉例,演員就有藍正龍、范植偉、張孝全、馬志翔、張鈞甯、趙又廷…導演更不計其數。公視內容強大時,可以為協力的影視產業帶來漣漪效應創造商業利益。文化部的修法應該趕快上路,讓台灣有機會重新建構一個更強大的公共媒體創作環境,來孕育人才與內容,豐富台灣人的文化生活,並建立國際影響力。這個公共媒體,必須有一套可信賴的優質新聞內容,讓台灣公民可以隨時接收高品質的新聞資訊。它還有許多精緻的戲劇、高水準的紀錄片和休閒娛樂節目,以及質優量足的動畫服務兒少觀眾。

這裡要特別說說兒童動畫。目前公視兒少內容一年預算僅區區一千五百萬,平均每個台灣兒童一年不到五元。對兒童娛樂與美感/情意教育投資如此,我們有可能成為一流的國家嗎?

用影視「看見台灣」 重建文化國力

一個強大的公共新聞平台,是台灣鞏固民主所必需。粗略估算,包含國際新聞採訪在內,約需十六億經費。各類型的戲劇,從電視電影、迷你影集到長篇影集,甚至行動裝置收視的短篇戲劇,至少十二億。紀錄片五億,綜藝娛樂五億,以動畫為主的兒少節目五億,剩下是行政管銷器材設備等營運支出。上述各類預算包含人事費,但人事費不得超過每年決算的四分之一,以免人事臃腫,排擠製作投資。未來公共媒體人事應以策劃品管功能為主,除新聞外其他節目委製,將資源投注在民間影視團隊以創造最大的產業效益。

如果單集製作費提高二至五倍,以專業策劃及品管確保成效,上述預算一年可以至少產出數百小時的高端內容,不僅可以創造IP與版權收入,還可以累積強大的內容庫與文化實力。更重要的是,當台灣人有自己優質的文化生活,影視業者有合理的工作環境,影視人才在自己的國家看得到未來,還有多少人會認為去中國「讓渡自由」、給人家「加速審批」是個利多呢?重建文化國力,請政府趕快行動吧。

(前公共電視總經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