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當「習又任」成為台海的結構風險

◎ 施雅軒

在台灣政治黑笑話裡,有一則「蔣介石遇到孫中山」的故事,二○一八年二月二十五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印證了「于右任」、「趙元任」現象,也將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發生。

修憲建議文件來自一月二十六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所提請,將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審議內容,而建議當中最受全球矚目的,就是第十四條所對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七十九條第三款:「(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等文字的取消,也就是說,該修憲建議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後,國家主席將沒有任期的限制,雖然中國的政治結構是以黨領政,國家主席的職銜,還需要總書記的加持,才能內外一把抓,但以現今習近平一統江湖的氣勢,國家主席假如可以修憲沒有任期制,那總書記還會遠嗎?

如此,習又任將成為台海局勢新的結構風險,理由是台灣已經成為健全的民主國家,任何優秀的政治人物,都需要接受任期的制約而下野,因此在交棒的前後,會形成某種的權力空窗或是摸索階段,過去的中國兩任國家主席限制也是如此,如此掌權者在交接前後,會有一段對台業務的熟悉期,因此造成兩岸某種冷和平,以取得兵馬重整的調適。

如今中國的領導人若無限制任期,對台統戰將不需要緩衝空間,而民主選舉所產生的台灣總統,卻還是得定期面對交接時所形成的應變脆弱面,職位熟悉度將造成每四年或八年一次的結構傾斜,台灣的阿基里斯腱於焉產生。

為解決這個潛在的危機,台灣需要催生一套能夠跨越總統任期的中國白皮書,說明與中國短、中、長期戰略定位,讓各階層領導者面對未來的「習又任」,如何將台灣定錨於全世界。

(作者為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