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民主深化新體驗

新台灣國策智庫昨公布「六都市長就任三週年施政滿意度民調」,邀請趨勢民調總經理吳世昌與會報告六都市長表現滿意度。(記者黃耀徵攝)新台灣國策智庫昨公布「六都市長就任三週年施政滿意度民調」,邀請趨勢民調總經理吳世昌與會報告六都市長表現滿意度。(記者黃耀徵攝)

新台灣國策智庫發布民調結果顯示,六都民眾對各自縣市首長滿意度依序為鄭文燦七十五.九%、陳菊六十六.二%、林佳龍五十六.一%、柯文哲五十一%、朱立倫四十九.九%、李孟諺廿五.八%。而六都民眾有四十五.五%對蔡英文總統感到不滿意,廿八.八%表示滿意;賴清德院長的滿意度為四十.三%,不滿意為卅三%。姑且不論機構效應,以及未包括其他縣市,這樣的民調趨勢,可能會成為台灣的新常態,對台灣的民主運作也可能會產生深遠影響,值得持續觀察。

台灣的民主日益深化,乃是不可逆轉的正面發展,然而,民主深化會帶來什麼新體驗,或許不是現在所能夠斷言。不只六都,甚至其他縣市,由於地方首長的決策直接影響縣市民的日常生活,所以主政者每將施政重點對準縣市民的需求,也因此縣市民對地方首長的觀感非常直接。如果有一項政策,對縣市民所屬社區或個人帶來具體利益,例如提高房地產的價值,那麼該縣市長的形象幾乎會同步提升。在這種情況下,縣市民不大會通盤思考,地方首長的資源配置是否合理,對縣市甚至整個國家的永續發展是否有利。於是,如果縣市長能夠做到府會和諧,順利推動投縣市民所好的政策,那麼施政滿意度上升幾乎是可以預期的。曾經有縣巿長,施政滿意度獨佔鰲頭,但是卸任後為地方留下大筆赤字,便凸顯了這種民主運作諷刺的一面。

話說回來,部分地方首長所擁有的幸運,總統、行政院長、部會首長等中央首長卻難以有福同享。因為,上層的政策決定,牽涉到全國範圍,而每個面向的需求不同,扶得東來西又倒。尤其是,中央主政者必須考慮到國家社會的整體運作,還有地方首長不必顧慮的國防外交經貿等外部因素,不能把決策眼光局限於單一面向,所以往往淪落到討好這個、得罪那個的困境。可以想像,如果中央主政者都以媚俗心態,回應不同的民粹要求,那麼也許他們的民調會短暫提高一些,但是浪擲國家資源、缺乏永續規劃,台灣的前途可能就非常堪憂了。換言之,中央首長如果效法地方首長作風,結果可能是短多長空。

總統、行政院長、部會首長的民調不易拉抬,不是民進黨完全執政才有的事。原因在於,面對全國的決策難以面面俱到,而不滿、反對的聲調總是會高於滿意、支持的沉默之聲。最麻煩的是,台灣已經出現一種政治文化,少數民粹、運動團體經常從分眾的議題切入,不顧全國一盤棋的利益落差,但他們總是可以博取媒體版面,乃至網路串連,形成一種輿論氣氛,從而影響到事不關己者的感受。其結果,蔡英文執政,民進黨被罵,似乎怎麼做都無法皆大歡喜。

蔡總統,賴院長,最近民調下滑,一例一休修法再修法,應是主因。蔡總統所說的:「上一次的修法,我們聚焦在強化對勞動者的保護。」「這一次的修法,在四不變的原則下,我們希望給予資方和勞方一定的彈性。」其實也點出了當家的兩難,而國家經濟的順利前進,必須靠勞資兩個輪子相輔相成。只不過,修法再修法,很容易導致利益不相關者也對決策產生質疑,再經反對黨、特定媒體的擴大渲染,其所形成的社會氣氛就不是主政者所能左右。民主時代,執政者本來就要面對高標準的要求。

儘管如此,我們仍期待主政者為所當為,以國家整體利益、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為念,不要被運動團體、少數民粹所綁架。其實,屈服於少數高調聲音,而傷害到沉默的多數,終究還是不利於自己的支持基礎。民之所欲是甚麼?人民的心聲是甚麼?雜音很多,主政者要有定力。重大政策謀定而後動,掌握主流民意,決策自然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唯有這樣的領導定力,才能超越內外的假象,為自己創造足以傲人的歷史地位,也為國泰民安做出令人懷念的貢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