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澄社評論〉氣候變遷與都市防洪

◎ 紀駿傑

全球許多原住民都有和「聖經」裏諾亞方舟故事相同的神話傳說:大洪水。在台灣原住民族關於大洪水的傳說中,布農族的傳說對於今日氣候變遷最具啟發性與預言性意義。

故事大致如下:布農族祖先居地遭遇大洪水侵襲,只有聖山「東谷沙飛」(玉山)沒被淹沒,而造成洪水的原因是一條大蛇阻塞了洪水的宣洩。最後出現一隻螃蟹和大蛇搏鬥並將蛇剪成兩段,大水因而得以宣洩。布農族祖先因此告誡後代:永遠不要讓你們的視線遠離東谷沙飛。

打開谷歌地球看看,台灣西部平原的都市與人工建物不就像一條由北而南綿延的大蛇嗎?這些建物與鋪面阻礙了降雨時的滲水因而增加地表的逕流,在氣候變遷、強降雨頻繁的今日便極為容易造成淹水,在人造鋪面密度最高的都會區更是嚴重。上個月颱風還沒來,光一場大雨就造成新北、基隆等多處地方淹水,就是最好的例證。

如何讓都市更具承受大水侵襲的韌性,是台灣各級政府當前最重要的防災與都市規劃課題。紐約時報前不久就大幅報導荷蘭鹿特丹的都市防災規劃與政策。鹿特丹位於歐洲大河萊茵河以及另一條河流的出海口,又必須防範北海的風暴以及海水倒灌,讓這個超過九十%市區位於海平面以下的都市,更需對水患有高度的警覺與規劃。

鹿特丹市政府多年前就已改變過去「防堵」為主的防洪計畫,改採取疏導為主的思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全市各地的眾多公園、地下停車場、水池、廣場等改造成洪災時可以吸收大水的「都市海綿」。市民可以使用App隨時得知自己處於海平面以下多低的位置,並從小鼓勵兒童學會穿著一般衣服與鞋子游泳。

當局也為最壞的狀況做了準備,二十年前就在萊茵河出海口附近蓋了可在北海風暴時阻擋海水倒灌的超大型水閘門Maeslanktering。鹿特丹這些多樣的防洪軟硬體工程近年來也為該市帶來防災技術財,一方面吸引全球各地政府前來考察,另一方面則輸出顧問團隊協助各地防災工作。

氣候變遷與強降雨已經是台灣未來無可避免的經常性課題,面對這些課題做出防患未然的規劃,更應該是當前「前瞻計畫」需要多著墨之處。

(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