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波特對台灣政黨競爭的啟發

◎ 葉家譽

哈佛商學院策略管理大師麥可·波特教授的經典管理名著《競爭策略》《競爭優勢》,提出成本領導戰略與產品服務差異化決策,產業競爭生態與轉型結構深刻影響個別公司成長周期與市場利基,其中深具代表性的五力模型剖析同業競爭互動、上下游供應買賣雙方議價能力、市場進入障礙、以及替代品的威脅,成為當代企管莘莘學子必修的核心策略思維概念。倘若我們嘗試運用麥可·波特教授的策略管理分析方法,探究當今台灣兩黨化政經局勢,動態競爭均衡的核心概念可以帶來許多正面啟發。

兩黨化民主政治最大優點在於無論哪家政黨握有執政權,背後都有近半民意支持的強大在野黨進行監督,執政黨倘若偏離主流民意,朝野亟有可能政黨輪替。然而我們如果從策略管理的客觀角度剖析台灣兩黨政治,其中存有深具重大影響的矛盾,當今台灣政經局勢應屬於「雙頭寡佔」的生態結構(duopoly),有別於「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獨佔競爭」(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或者「多頭寡佔」(oligopoly)競爭生態結構,國民兩黨先後擁有某種程度執政優勢權力,因此造成藍綠雙方先後各自運用公權,透過社會與經濟改革部份削減少數民眾權益,用以鞏固多數選民的支持力量。近年來的例子包含蔡英文政府的軍公教退休年金改革與勞工「一例一休」相關經濟改革,以及馬英九政府油電雙漲、基本薪資定錨、兩岸貿易相關改革方案。這些改革方案有其宏觀嚴謹的施政動機、政策邏輯、以及政治考量,然而若從麥可·波特教授的策略管理思維推敲思考,當代政經體制仍有進步空間。

首先,兩黨化民主體制當中應當巧妙運用「國會支點策略」(Senate fulcrum strategy),用以建構「對事不對黨」的立法院新中間搖擺聯盟。每當國會需要通過重大政策法案,為了有效緩解基層爭議,執政黨需要進行溝通協調,有時須跟其他小黨協商合作,達成務實的政策妥協。立法院單就實質層面,時代力量與親民黨可以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積極推動符合中間民意的良性公益政策法案。

此外,國民兩黨皆可力行更為貼近主流民意的「黨內普及初選機制」,實行跨黨派普及初選制度,避免黨內初選結果過度背離主流民意,藉此貼近中間選民,提昇政經局勢的動態競爭均衡程度。增進政治競爭的方式還包括降低獨立參選的進入障礙,過去宋楚瑜獨立參選總統或柯文哲獨立參選台北市長,雖然前後獨立參選結果截然不同,兩者皆為台灣調合藍綠政治光譜的競爭均衡,提供中間選民新型的選擇與動能。麥可·波特教授的策略管理分析方法可以用來剖析當今台灣政經生態系,動態競爭均衡的核心概念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現任香港北林國際精密企業集團財策執行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